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黑科技"助力媒体两会报道 不因疫情产生距离用技术让你我更近

李雪昆
2020年05月26日13:19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黑科技”助力媒体两会报道不因疫情产生距离用技术让你我更近

5G+AI带受众沉浸式感受今年两会。

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推出的智慧平台iMedia。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今年两会在代表团驻地搭建的新闻中心。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背景下,在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重要时刻,我国迎来了全国两会时间。如何及时准确地报道全国两会,利用最先进的技术传递最具价值的信息,成为摆在媒体面前的一个课题。在媒体融合不断迈向深入的过程中,5G、人工智能、全息技术等正成为助力今年两会报道的硬核“黑科技”。

隔空问答 “云”看两会也精彩

根据疫情防控相关要求,今年全国两会主要通过网络、视频、书面等方式进行采访。这一重大变化,让传统的“面对面”“人对人”的采访形式发生巨大改变,也就此呈现了全国媒体史无前例的“云客厅”“云访谈”等“云”中盛宴。利用5G技术,首度以“云采访”模式联机受访者,让受众也感受了一把现场互动的新体验。

人民网在今年两会期间推出特别节目《两会云客厅》,邀请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云”上与网友见面,探讨热点话题,聚焦两会最新动态。人民视频推出的两会“云客厅”也突破线下采访制约,网页端、移动端随心选择,给网友带来5G时代的全新访谈体验。

受疫情影响,今年代表委员们走出去、沉下去、深入基层了解民众真实诉求的调研无法正常开展。如何形成高质量的议案、提案,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民生问题,成为众多代表委员急于破解的难题。为此,人民网强国论坛特别推出代表委员线上履职策划——代表委员“云调研”。这种网络履职调研的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创新,同时也为更广泛的人群参政议政提供了新的尝试。

封面新闻也通过智媒云赋能两会报道,《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从封面新闻方面了解到,针对今年两会的新形势和新热点,封面新闻调用智媒云3.0总体架构中的20多个功能模块,赋能智媒编辑部、智媒演播室,并以此为基础,生产各种网络融媒产品。这也是封面新闻今年两会报道的重要手段和特色。封面新闻还首次采用“云访谈”的方式,通过三维实景建模、平面动画结合实景拍摄的线上三维立体虚拟场景,对两会代表委员进行远程访谈。这也是封面新闻2020年最新推出的云发布技术。

就技术方面的疑问,记者从国内较早从事视频云服务及移动流媒体技术的高新科技企业杭州趣看科技有限公司了解到,“云连线”隔空采访延时已可低至200毫秒,同时,“云连线”即开即用,只需使用移动直播台APP或者网页、小程序就可以接入,连线信号通过采编录播一体机还可以将多画面连线视频分屏方式输出至大屏,与现场主持人互动,更可通过H5实现互动评论,多机位接入,灵活嵌入短视频等。可以说,“云访谈”效率更高了,内容更棒了,玩法更多了。

在云端采访、隔屏互动的助力下,地方媒体也积极开启融媒体“云模式”,对两会报道进行“云呈现”。如江西省对全国两会报道进行第一场融媒体“云访谈”、大河网特别推出的“2020全国两会调查——议两会 云互动”、长城新媒体推出的《两会新热点·长城云直播》、新疆日报社融媒体实验室推出的“云报道”等。

记者了解到,“云报道”的背后是大量新技术的应用:素材从拍摄到传输全部采用5G设备、软件和信号,进入制作环节后,通过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支撑,只需要素材嵌套到后台模板中,就能快速生成一条视频报道。在传播方面,运用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文字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代表委员通过手机小程序扫脸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履职云视频。“云报道”随时录制、实时传输、实时制作分发的特点,有效地帮助两会报道团队打破了前后方的物理空间限制,把权威、准确的报道以最快速度送达网民眼前。

全息互动 科幻桥段进现实

“哇,这不是科幻大片里的效果吗?太牛了!”“这不就是面对面采访吗?厉害!”“‘黑科技’遇上融媒体,擦出神奇火花”……这是当受众看到新华社推出的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时的第一感受,也代表了很多受众的真实反应。

全国两会前夕,新华社首次推出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讲述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故事,访谈使用5G网络传输和全息成像技术,让身在异地的代表与记者跨越时空来“相见”,甚至远隔千里也可以实时“面对面”交流。

可能你会问,5G+全息+访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一方面,其打破距离限制,实时交流畅通无阻,用新华社自己人的话说,就是“极快的网络环境和极短的网络延时,让一方‘喂喂喂’、另一方‘啥啥啥’的连线场景成为历史”。另一方面,全息成像技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影像。虽然身处异地,但可让“真人”就在眼前,营造亦真亦幻的观赏效果,在5G网络下,全息成像画面不再需要提前录制,真人等比例大小的“代表”可实时投放至异地演播间,“代表”的语音、表情、动作实时呈现,与记者“握手”、交谈、互动十分自然,虚拟与现实融为一体。

两会期间,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也带受众体验了一把“全息”两会报道的新模式。今年该中心在代表团驻地搭建了两会报道前方新闻中心,首次依托5G技术支撑,打造两会融媒体虚拟演播厅,综合运用三维扫描与动态重建、三维数据编码、混合现实、5G通信传输等技术,将前方受邀代表委员的3D全息影像,回传到后方指挥中心“八一电视”演播厅,记者在后方与代表全息影像基本可以直接交流、实时互动,实现“面对面”访谈。

同时,佩戴AR眼镜的军媒记者进入会场后,利用5G网络开展交互式直播,用户可以将“愿望清单”通过弹幕或者评论的方式传递给记者,记者根据“愿望”呼声,充当用户的“眼”“腿”和“嘴”,以第一视角带给用户“沉浸式”体验,实时回应用户关切。

此外,12家省级主流新媒体作为首批成员单位组建的全国首个区块链新闻编辑部也于5月20日正式成立。该编辑部由湖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倡导筹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天眼新闻联合上海报业集团澎湃新闻、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广西日报广西云、云南日报云报新闻等11个省区市的主流新媒体组建。该编辑部紧扣两会重要议程,围绕“2020,我们一起拼”主题,利用各家媒体资源优势,运用5G传播、异地全息投影等新媒体传播技术,开展媒体间“跨越山河大海 击破时空障碍”的云端大型联合报道。目前,该编辑部还推出了全国首个“两会流媒体杂志”。

人工智能 迭代带来新体验

在技术的不断推动下,今年人民日报社AI报道技术全面升级,全方位助力两会报道。

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推出全新5G+AI模式,人民日报社记者在会场可以使用5G+AR采访眼镜实时了解人物信息资料,还可以用采访眼镜第一视角进行现场直播。只需手势或语音控制即可完成视频录制、拍照、直播等工作,拍摄时还能与后方编辑实现屏幕共享、实时互动。现场记者将现场获取的视频素材回传至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打造的智慧平台iMedia、iMonitor、iNews。在这些平台上,素材便可被及时处理,用智能剪辑、智能导播等方式更高效、更准确地制作成视频新闻,实现对新闻采编发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与此同时,人民日报社“智能云剪辑师”也亮相全国两会,只要短短几分钟,它就能根据需要迅速生成视频,并自动匹配字幕。除此之外,还能完成画面人物的动态追踪,去除视频的拍摄抖动,多方位修复视频画质,迅速实现横屏转竖屏,适配短视频平台特点。如果视频内容较长,它还能自动搜索人物,定位关键信息时间,剪辑效率飞速提升。

新华社则在全国两会前夕推出了全球首位3D版AI合成主播,这是继全球首位AI合成主播、站立式AI合成主播、AI合成女主播、俄语AI合成主播之后,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联合搜狗公司最新研发的智能化产品。

记者了解到,和前一代AI合成主播相比,新一代主播“新小微”实现了从单一景深机位到多机位多景深、微笑播报到多样化精微表情播报等进步,播报形态可通过不同角度全方位呈现,立体感和层次感明显增强,在特写镜头下,甚至连头发丝和皮肤上的毛孔都清晰可见。“她”不仅能走动和转身,还能做出各种复杂动作和姿态,甚至还可实现灵活“变妆”。“她”还可量化生产新闻播报视频,并根据语义生成相对应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自动完成播报。

其实,AI主播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并不鲜见。

中国经济网推出了系列短视频《AI主播带你了解什么是全国两会》,其中,这位AI主播的研发使用的是人工智能与新闻采编深度融合的最新成果,大大提高了传统经济新闻的亲和力和贴近性。

“今年全国两会为什么在5月份召开?”“人大代表是如何产生的?”“议案与提案有什么区别”……为了丰富大众关于全国两会的知识点,新华报业客户端“交汇点新闻”上线了智能交互系统“AI聊天”功能,该功能是特别为全国两会打造的,以丰富的两会知识库作为内容支撑。

而争相上岗的AI主播还有长城新媒体的“冀小蓝”、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虚拟主播“小壹”等,他们的亮相为读者、用户带来了不一样的两会新体验。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