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两位专业记者,告诉世界"正在发生什么"

2020年06月11日07:15 | 来源:中国记协网
小字号
原标题:新闻座右铭 | 两位专业记者,告诉世界“正在发生什么”

编者按:正是因为“只想告诉世界这里正在发生着什么”,人民公安报社记者王传宗主动请缨来到武汉战“疫”一线,一干89天,用一颗热心、一片真情为这个国家和时代尽一份心力;正是因为想用报道推动解决现实问题,经济参考报社记者孙韶华最终选择做一名财经记者,努力做到“心中有大局,笔下有担当”。今天,让我们跟随两位专业领域记者的脚步,品味新闻初心,追踪践行“四力”。

人民公安报社王传宗:

只因相信,所以坚定

“只想告诉世界这里正在发生着什么。”职业敏感告诉我,应该到武汉去、到湖北去。只想用自己的一颗热心、一双眼睛、一双勤快的手、两条忙碌的腿为这个国家和时代略尽绵薄,只想真正有济于世

从1月31日到4月28日,按照报社安排,我和3位同事驰援武汉,开展疫情防控新闻宣传报道工作。

穿棉袄去,穿短裤回。89天的战“疫”一线采访报道经历告诉我,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

我们大年初七抵达武汉。这之前,我陪爱人和孩子去湖南过春节。期间,各路媒体不断传来武汉、湖北疫情的相关报道。职业敏感告诉我,我应该到武汉去、到湖北去,应该去那里看看“正在发生着什么”——这是我的职业使命。

1月28日深夜返回北京后,我再一次向单位请战。有幸,作为人民公安报社武汉战“疫”融媒体报道组前方临时党支部书记,我和其他3位同事于1月31日深夜乘火车抵达武汉。

2月29日,人民公安报武汉战“疫”融媒体报道组前方临时党支部在江汉方舱安保指挥部重温入党誓词。人民公安报记者王传宗(右一)领誓。

走出武汉站,寂静是那座城市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昔日熙来攘往的街面上,除了救护车和警车外没有一辆车、没有一个人。

那是武汉疫情最为严峻的阶段。网络上、舆论场上,各类信息林林总总。疫情到底什么样、防控情况如何,我和我的同事心里都没底。

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疫情防控的现场去——我们决定,要把武汉的疫情防控情况客观报道出去,告诉世界这里“正在发生着什么”。

城市封控、病患转运、社区封闭、拉网排查、集中收治、保供服务、复工复产……随后的日子里,在疫情防控的每一个节点上,我们时刻用“四力”要求自己,深入社区、派出所、检查站、街面、集中隔离点、定点医疗机构、方舱医院、城区乡村,足迹遍布武汉所有15个区(功能区)、17个公安分局。

2月8日元宵节夜,鹦鹉洲长江大桥桥头,江面在月光照耀下波光粼粼,江水轻轻拍打着岸边“哗哗”作响。工作一天之后,我和同事来到江边。不远处,江景房里传来一个女孩的呐喊声:“喂,你好——”

我们大声回应:“喂,你好——”

“加——油——”

“加——油——”

“大美武汉,我们一定能过关!”

那个夜晚,我深深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和这里人们的积极和乐观。

2月23日,采访武汉市神龙派出所湘隆社区民警肖利军时,正好碰到区里为社区独居老人运来免费蔬菜。卸完货,肖利军突然眼角发红,转身跑到墙角一边擦拭眼泪,一边捶着胸口,无法言语。肖利军有位老年痴呆的母亲。疫情发生后,他把母亲交给弟弟照顾,自己住进了社区。

“母亲的身体让我揪心。更加让我揪心的是,辖区群众的生活和健康。”平复一下情绪,肖利军捶着胸口对记者说,“我现在无比盼望疫情快点过去!我们的工作头绪太多了、太难了。”擦干眼泪,老肖打开手机手电筒,在夜色中再次走进社区。

承受多少,你就能担当多少——这句貌似让人血脉贲张的话,背后是这座城市无数平凡人的承受和担当。

我们的采访从2月1日火神山医院警务室挂牌开始,到4月17日火神山医院警务室警力撤勤归建告一段落,持续发回疫情防控新闻报道,没有休息一天。

2月1日,人民公安报记者王传宗(右)采访武汉市公安局江岸区分局大智街派出所民警邵玉春。

我认识了邵玉春,一个用后背背着患病老人下楼的青年民警;

我认识了燕占飞,一个用责任和担当守护火神山医院的社区民警;

我认识了张文彬,一个对我说“这是我的城市,我不保护她谁来保护他”的辅警;

我认识了楚静豫,一个将幼女托付家人、只身加入援鄂医疗队的河南警嫂;

我认识了涂可蔼,一个感染新冠肺炎痊愈后返回方舱医院继续战斗的民警;

我认识了吴涌,一个在岗位上连续奋战60天、突发疾病牺牲在岗位上的公安英雄;

我认识了火神山医院警务室民警、雷神山医院警务室民警,两个在关键时刻挺身站在疫情防控最前线的团队;

……

一个民警就是一面旗帜,一群民警就是一场胜利。正是这些普通的民警、这些平凡的人们,让我对战胜疫情的信心愈发坚定。

2月3日,人民公安报记者王传宗(左)在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采访。

只因相信,所以坚定。只想告诉世界这里正在发生着什么,这就是我的新闻座右铭。只想用自己的一颗热心、一双眼睛、一双勤快的手、两条忙碌的腿为这个国家和时代略尽绵薄,只想真正有济于世。

经济参考报社孙韶华:

用报道推动解决现实问题

“心中有大局,笔下有担当。”在改革的时代洪流中,我庆幸自己的职业选择,做一名记者,见证改革的步伐,时代的进步。脚踏实地不懈怠,砥砺前行不迷失

2009年,经济学硕士毕业,我成为全系唯一选择进入媒体行业工作的人。10年多来,在采编一线磨练成长,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心中有大局,笔下有担当,才能做好媒体人。

“学了6年经济学,为什么会选择做记者?”很多人不解。

在大学期间,我曾在经济媒体实习,接到的第一个选题就是直击河北水危机。

打开水龙头就能见到自来水,在当时的我看来,是多么习以为常的事。然而,在河北农村,正经历着我从没想象到的用水危机:随处可见的民间打井队,要打到百米深度才见到水。县城的一个居民小区,自备井已经五年不出水,在周围打了很多都是干窟窿,干脆放弃了打井。一辆载4吨水的拉水车,上下午各来5趟,早中晚共供水3次,每次放水半小时。5年来,小区70多户人家就一直这样用着水。

至今还记得,那次采访给24岁的我带来的震撼,以及报道刊发后引发有关方面重视带来的成就感。“笔下有担当”,可以说是我新闻从业最初的体验。这段实习经历,让我感到能够将所学的经济学知识运用到新闻报道中,用报道来解决经济社会现实问题,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也让我最终选择做一名财经记者。

2018年3月,经济参考报记者孙韶华(左)在全国两会期间采访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张兆安。

2017年,我在经济参考报社工作的第八个年头,再次去河北就水资源调研采访。这时,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两年多,河北成为我国水资源税首个试点已满周年。

采访中我欣喜地发现,心里牵挂了多年的“水危机”已迎刃而解。南水北调工程发挥重大效益,清费立税的资源税改革释放出“绿色利好”。系列改革举措有效遏制地下水超采态势,显著改善河湖生态环境,让河北千万人受益。

彼时,我国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多项制度改革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在这样改革的时代大洪流中,我庆幸自己的职业选择,做一名记者,见证改革的步伐、时代的进步。

每一次深入基层的调研采访,都让我更加深刻体会到,发现问题容易,揭示问题也不难,真正难的恰恰是摸着石头过河,是推进改革触及顽疾,而问题的解决往往不在一时,需要积年累月的努力。

2019年10月1日,经济参考报记者孙韶华(左)在天安门广场采访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上的志愿者。

既见人之所见、又见人之所未见,对记者而言,笔下有担当,心中就要有大局。笔下有担当,所以能深入基层了解实际,发现问题不会视而不见,勇于对国家对人民负责;心中有大局,所以看问题看得清、看得深、看得透,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更清楚何时要担当、要如何担当,不会盲目炒作将来才能解决的问题。

新闻报道要既能客观反映现实、经得起事实检验,又对解决现实问题、推动长远发展有促进作用。这不仅需要“脚力”之所及,还需要“脑力”“眼力”的磨练,“笔力”的锤炼。

2018年4月,经济参考报记者孙韶华(左)专访江淮汽车总经理项兴初。

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反映问题、推动解决问题,在一次次实践中学习锤炼,在一个个问题的求解中收获成长。

我想,对记者来说,报道能够推动问题的解决、得到读者的认可,是比什么都更珍贵的。

走得再远,也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从11年前一个朴实的新闻梦想出发,到如今在经济报道专业领域得到一些认可,这些年,无论是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全国两会、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杭州G20峰会等重大报道,还是日常的政策解读、经济形势分析报道,无论是财经大事还是民生小事,无论是立足国内还是放眼全球大势,在每一次策划选题、每一次调研采访、每一次下笔成文的过程中,我都努力践行自己的初心。

脚踏实地不懈怠,砥砺前行不迷失。“心中有大局,笔下有担当。”这既是我的新闻座右铭,也是我永远前行的方向。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