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后疫情时代:新闻与传播专业改革急需"颠覆性创新"

王保华
2020年06月17日07:09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后疫情时代:新闻与传播专业改革急需“颠覆性创新”

近日,关于新闻与传播专业的两则新闻撬动了社会对新闻与传播专业发展与改革的思考。一则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年停招本科生,今后将精力主要集中于研究生教育层次的培养;另一则是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号召广大校友关注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其中最牵动社会神经的是: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就业率仅48.53%,本科生就业仅有1/3。

人们在感叹和反思的同时,不仅要问新闻与传播专业是否到了要进行改革的关键时刻?新闻与传播专业的毕业生是否真的没有出路了?

就业窘境: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现象

招生和就业是高等学校的两个“关口”。从世界范围来看,新闻与传播专业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就业经验对于做好新闻与传播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前疫情时代,由于新闻与传播专业的自然属性使然,只要社会运行,新闻与传播就会存在,尤其是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业一直被社会认为是黄金专业,就业趋势较为看好。但是,在后疫情时代,所有行业都面临着重新布局和“洗牌”的冲击。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所披露的就业数据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从全球范围来看,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招工,或者减少招工;从传媒领域来看,高等学校新闻与传播专业人才培养不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据职友集网站(职业搜索引擎,提供职位搜索、公司搜索、工资搜索等服务)数据显示:新闻与传播专业近3年(2017年6月4日—2020年6月4日)就业市场需求形势呈现洼陷式特征,2018年和2019年是需求低洼时期,2017年和2020年是新闻传播专业人才需求旺盛的年份。根据近30天的市场需求情况,在1103个专业中,新闻与传播专业就业排名第141位,在艺术设计传媒类57个专业中,就业排名第4位。因此,从整体上看,新闻与传播专业不是最具优势的专业,但是在一定范围内,新闻与传播专业仍具有较强的优势。这些特征也与高校的专业优势相关,如果新闻与传播专业不是高校的优势专业,其就业就显得与往年相比异常困难。这也进一步证明,高校发展必须以特色赢得优势。盲目跟风,设置雷同的专业,不顾高校发展实际的“冲动”必将带来就业的窘境。

专业发展:是职业教育、精英教育模式,还是多元发展模式

当前,新闻与传媒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是极为复杂的。主要体现为:

首先,传媒业态的变化决定了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改革的走向。技术驱动下的媒体变革要求高校加大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以适应新闻与传播行业在内容生产、传播方式、渠道运营、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新需求,传统的传媒教育应向智能化转移。

其次,新闻与传播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中国高校新闻与传播的价值取向。高校在后全球化时代要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国家认同。

再次,高校自身分层分类发展要求每一所高校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应有自己的定位与价值选择。针对当下的发展态势,笔者认为,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B+以上成绩的高校应坚持以精英教育为主,辅以职业教育的新闻与传播专业教育模式;B+以下成绩的高校应坚持以职业教育为主,辅以多元发展模式开展新闻与传播专业教育,以适应社会人才市场对本专业的需求。

最后,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高校在新闻与传播专业的人才选拔与就业上,要强化实践环节对学生的新要求。双一流高校可以适当压缩本科生教育层次,扩大研究生教育层次,招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学生。在就业上,高校要以实践能力为核心,在强化通识教育的同时,加大新技能教育培养,如文案策划、新媒体技术应用、数据分析、舆论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就业选择:是亮剑型,还是随遇而安型

从当下和未来信息社会的发展来看,新闻与传播专业仍然是被看好的专业之一。从就业来看,毕业生就业的去向是多元的,有高等学校、媒体机构、政府部门、企业等。从人才市场需求来看,在地域分布上,一线大城市需求仍然十分旺盛,如北上广深等。从工作要求来看,工作经验成为制约学生就业的瓶颈。从薪资来看,从6000元到2万元不等。

就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术属性来说,是一个以实践导向为主的学科,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同时要具备较高的技术和实践素养。

就业是一个双方博弈的过程。在一定时期内,用人单位仍是买方市场,要求毕业生的品质是:对单位的认可、工作态度、忠诚、能力(合作能力、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一般遵循的原则是优中选优,尤其渴望高层次人才。毕业生是被选择者,因此其内在功力是招牌。

从学生择业来看,可以分为亮剑型和随遇而安型。所谓亮剑型是具有较强实力的学生,无论是态度还是实力与潜质都表现出明显的竞争性特质。所谓随遇而安型就是找到一份安稳工作的类型。

总之,后疫情时代,就业考验的是一个人的外显能力,是机会之下的能力展示。新闻与传播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做好应对的充分准备,苦练内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优势,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高教传播与舆情监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