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推特刊 以出彩报道致敬绿水青山守护者
“让天更蓝,水更清,山川更清秀;让孩子能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让姑娘们能在河畔浣衣欢歌,让远方的旅人能在满目葱翠中忆起乡愁。”这段对于自然环境的描述,出自《中国环境报》环境日献词社论——《让未来的美丽清晰可见》。
为了迎接“6·5”世界环境日,《中国环境报》在世界环境日当天推出《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2020环境日特刊》,用7个版的篇幅回顾环保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表达对于未来拥有更加美好的绿水青山生态家园的憧憬。
主题突出 形式多样
就像“4·23”之于出版界,“6·5”世界环境日之于环保工作者和相关媒体,既是一个重大节日,又是一场考试,考题便是如何把宣传活动做出新意、做出亮点,让行家和普通百姓都竖大拇指。
《中国环境报》用一张审题到位的答卷,为这场“考试”赢得了基础分。
天蓝、地绿、水清,是人们期待的美好生态环境的模样,同样是《中国环境报》2020环境日特刊贯穿始终的主线。特刊头3个版的综合报道,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特刊第一版的文章《天蓝云白终可期》中的3个小标题分别是“蓝天越来越多”“江河越来越清”“生态越来越美”,文章重点呈现了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9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中的重要数据,并进行了数据可视化处理,通过清晰简明的表格,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公报中提到的关于环境的变化,即“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成果进一步巩固,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海洋环境状况稳中向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核与辐射安全有效保障,环境风险态势保持稳定”。
“历程”是特刊第二版的主题,围绕“治气”“治水”“治土”主题,回顾了污染防治攻坚战被确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后的3年间,从中央到地方一步步进行落实的历程,这一版上还列出了污染防治攻坚战大事记,帮助读者回顾重要时间节点。
特刊第三版则截取了几个“画面”,展示治污攻坚的成果。“画面”的主角,分别是曾饱受雾霾之苦的京津冀、汾渭平原,曾被黑臭水体困扰的珠三角地区,曾被医化企业污染土地的长三角。这一版通过具体故事呈现环境改善对于居民生活、地区发展的重要作用,展现出各地环保部门因地施策、细致推进的具体工作图景,十分有说服力。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新闻报道外,纸质版特刊还邀请作家、环保公益活动发起人等撰写回忆文章,多样化的文字形式让特刊显得十分丰富。不过,若是在图片上有前后对比图,甚至推出图片专版,或许更加有视觉冲击力。
人文关怀 诗意呈现
拿到了基础分还不够,对于节日报道来说,“优等生”的过人之处在于答案不仅要准确,更要立意有深度、表达够精彩。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便特别关注气象变化、自然物候,习惯寄情于山水,向往归园田居的生活,因此,留给后人诸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等众多名句名篇。
《中国环境报》2020环境日特刊中,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细腻优美的语言是一大特色。
“‘看,西山!’最近,北京东二环附近的市民惊喜地发现,20多公里外的西山清晰可见,起伏的山体与蓝天白云相映成画。”这段话来自特刊对于京津冀、汾渭平原空气治理报道《把蔚蓝还给天空》。文章开头列举的这一例子,巧妙地展示了空气质量改善带来的变化以及带给老百姓的喜悦之情。
环境改变之路并不平坦,基层环保工作者的艰辛付出,成为通往美好生态环境的铺路石。特刊主题为“记忆”的这一版上呈现了4位环保工作者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充满细节,很能打动人心。比如在《感慨:一点一点“抠”出承德蓝》一文中,承德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副科长王莹每年都要对燃煤锅炉进行全方位调查,落实“一炉一测”,记者写道:“每次走访完,这个干净白皙的姑娘都会变成一个‘小泥猴’。”这一非常有画面感的描写让读者真切地体会到环保工作者的不容易。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这一版上的一篇记者手记。记者在《见证:“一湖酱油”实现碧水清波的重生》中是这样开头的:“母亲:‘还忙吗?’王云:‘忙。’母亲:‘忙点好,说明咱在单位有用。’”一段母女之间普通的对话,生动地勾勒出了环保人和在背后默默支持他们的家人的形象。“回想起离开时年迈的母亲每次都坚持坐着轮椅送自己到上车的地方,即使隔着电话,记者依然能感受到她终究没有说出来的愧疚和遗憾。”记者手记中对采访对象情感的呈现,成为文章颇具亮点的升华之笔。
视频呈现 生动直观
学生时代,尖子生们的终极较量往往在附加题上,如今,对于传统媒体的节日报道来说,推出新媒体产品虽不能算作“附加题”,但仍是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除了纸质报纸特刊外,为了庆祝“6·5”世界环境日,《中国环境报》还推出了视频产品。
视频之一是对《中国环境报》2020环境日特刊的宣传,视频文案来自特刊社论,画面则有版面截图、环保工作者工作画面等,用视频为纸质报刊“引流”。
另一颇具创意与人文关怀的视频策划是《环境日特辑│送给那些即将退休的环保老兵们》,镜头对准南京市秦淮生态环境局里3位即将退休的环保工作者。为什么要拍摄他们的故事呢?视频中这样解释:“过完今年的世界环境日,他们就要退休了,他们经历了我们国家的生态环境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粗放到精细、到决胜的全过程。他们筚路蓝缕,开创了基层的环保格局。”的确,这几位环保“老兵”见证了中国环保事业40多年的发展历程,开始时,他们只有简陋的办公室,出外勤只能靠腿和自行车,为了监测排污,有时要爬上十几层楼高的烟囱。如今,污染监测设备的安装、大数据平台的应用,让监测工作更加准确、省力。视频中呈现了几位环保“老兵”的可贵品质,比如坚持学习专业知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勤勉踏实等。
面对科技进步给环保工作带来的变化,一句“科技带来的便利,可不是环保人偷懒的理由”值得年轻人谨记。视频虽只有7分多钟,但信息丰富,尤其是其中的老照片与现在情景的对比,生动地呈现了中国环保事业发展的全历程。这一视频感动了许多观众。“致敬环保战线老兵,您们辛苦了!”“感谢第一代环保人为环保事业付出的辛勤汗水,后来者一定会追随诸位的脚步,不忘初心,勇往直前。”网友在留言中表达了对这些环保“老兵”的敬意,也表达了接过接力棒继续干事业的斗志,这一视频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见习记者 隋明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