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国产偶像团体散场即被遗忘?
日前,没有现场观众的女团“火箭少女101”告别典礼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举办,这也是这一组合的最后一次团体活动。两年的时间,这支女团从组建到解散,其实并没有达到“破圈”的效果,倒是“锦鲤”杨超越等个别团员时不时会成为流量焦点。一阵熟悉的喧闹声后,国产偶像团体恐怕依然难有存在感。
不管是《创造101》为代表的女团选秀,还是《偶像练习生》为代表的男团选秀,个人永远比团体突出,团体在建立之初就先天不足,似乎成了这几年国内偶像团体的通病。蔡徐坤让《偶像练习生》中的其他成员几乎没有存在感;杨超越在《创造101》出道后登上了《中国新闻周刊》的封面,成为了“影响中国2018年度人物”;更早之前的2016年,曾有一支叫“X玖少年团”的男团,作为团员的肖战若干年后能大火,与这个男团几乎没有关系。
国产偶像团体的现状,其实也与国内畸形的造星机制互为表里。在日韩等偶像产业已经非常成熟的地区,具有丰富偶像团体运营经验的杰尼斯或SM等公司基本能做到个人与团体发展的均衡,团体品牌也远远大于个人。但中国当前的偶像产业,从选人到训练再到出道,几乎每一个环节都不够专业。在日韩的练习生制度尚未引入国内的“超女”“快男”时代,倒是造就了李宇春这样的实力派偶像,不过如今被资本推着走的国内造星机制,鲜有三五年培养偶像的耐心,如同速食品加工厂,越来越陷入恶性循环。
吊诡的是,“放卫星式”的虚假数据和与偶像团体拿不出手的作品相伴出现,目的只为了圈快钱——内容要啥啥没有,赚粉丝钱的步骤却一个也没舍得少。失控的粉丝圈,造就的网络暴力,成为这几年中国偶像产业的另一个注脚。团队成员之间的“互撕”似乎成了中国偶像团体的标配,某个偶像团体高人气成员的粉丝经常会发起针对团体其他成员的骂战,语言往往不堪入目。
新的团体选秀综艺在这个夏天又出现了,又要收割粉丝们的注意力。可以预见的一点是,团员们被大家遗忘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市场作出的反馈最直接,观众看厌了流水线批量生产的偶像团体,而剑走偏锋的《乘风破浪的姐姐》瞬间成了全民热议的节目。30岁以上的姐姐们成团出道,当然只是一个噱头,但因此留下些好作品的概率,应该比男团女团们高多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