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清华新闻学院学科建设云论坛:构建具有时代性、开放性、自主性的学科体系

2020年07月07日08:19 |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小字号

第二场“清新学科建设云论坛”7月6日上午在线举行。论坛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胡正荣、黄旦,学科评议组成员唐绪军、喻国明、石义彬、张昆、陈昌凤,学科评议组秘书王宇共同参与研讨。研讨中,与会专家从近期新闻传播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引入,从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国际合作等领域的前沿问题进行了探讨,共同谋划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建设方向。

面向时代需要,重新设计人才培养环节和课程体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研究员认为,扎实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基础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是有益处的。“为什么现在很多媒体招聘不偏爱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归根究底还是因为缺乏坚实的人文底色,”唐绪军进一步认为,“如果文科大类式的本科培养方式将来真正发挥为新闻传播人才打下坚实地基的作用的话,我觉得对于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是一件好事。”他建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作为全国范围内具有引领性作用的新闻院系,应该积极应对和把握教学改革的契机,吸引更多其他学科的优秀本科生跨专业进入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中。

“从新技术带来的社会变迁视角出发,当前全球新闻传播学科的范式出现了问题,我们应该重新理解新闻传播学科,重新思考学科的根基是什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黄旦教授从技术条件的巨大变革谈起,认为必须通过真正的学科交叉来突破固有的学科边界。结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办学经验,他认为应该立足于当前时代的新特点,从全校的整体高度重视新闻传播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建设,并将其作为新文科建设的试点。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秘书、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王宇教授认为,以既有的资源和学科建设积淀作为基础,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在人才培养环节和课程体系上的探索是颇具可行性和参考价值的。未来可以考虑在传媒领导力高级管理项目、专业型博士学位项目等方面进一步拓展现有的招生教育培养项目,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界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世界在转型,行业在转型,但是专业的转型似乎没有跟上步伐。”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胡正荣教授结合在学界和业界的双重管理经验,认为当前的新闻传播教育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并且期待清华大学能够在这一方面起到引领性作用,为国家的主流媒体和现代传播体系培养更多人才。他认为,目前新闻传播学界的一个突出问题在于尚未构建起具有社会认可度和决策影响力的实践和话语体系,希望未来学界同仁能够更加深度参与中国政治进步和国家治理的发展过程,进一步提升话语能力,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

整合前沿资源,着力建设开放兼容的教学资源大平台

“我希望清华新闻学院的未来媒体实验室能够作为国际国内一线互联网公司创新产品展示和落地的平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教授认为,要立足全媒体、大媒体的概念,打通新闻传播学界教育界与顶尖一流的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界限,通过共建新媒体实验室和专用教室的方式,吸引最前沿的产业技术成果进入校园,从而将清华新闻传播学科打造成为汇聚整合更多资源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石义彬教授对共建产学研实验室的建议表示赞同,并进一步建议清华新闻学院应该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资源条件,进而面向国内外同行开放上述优质教学资源,“鼓励全国和世界范围内的新兴实验均在清华平台上完成”。同时,他也强调一流资源的汇聚离不开一流的制度设计,围绕学科课程质量和培养环节搭建符合实际并具有活力的成熟制度,是扎扎实实推进清华新闻传播学科向世界一流水平发展的重要保障。

结合国内兄弟院校的开放教学资源探索经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华中科技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院长张昆教授指出,一所大学在教育过程中并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是应该充分利用国内外的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办大学”。而针对清华新闻学院的具体情况,他认为学院应该集中精力通过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在线教育等多个途径,“将优质的清华本科教育资源向国内外进行延伸——真正影响我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阶段是在本科,而其中教材又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张昆期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未来能通过开门办学科,为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科和教育作出更大贡献。

立足文明互鉴,探索开创中国主体的国际合作新模式

近年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国际化合作办学上探索了全球财经新闻硕士和清华-南加州大学数据传播硕士两个项目,“已经成为清华新闻传播的专业特色和重要名牌”,唐绪军研究员对此表示高度赞赏。同时,他也希望清华新闻学院能够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未来探索新模式和新机制。当前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范围内的价值观竞争问题愈发凸显,在新闻传播学科上又尤为显著。如何处理中外合作办学在学科理路、学术话语、学生特点的不同,培养在当前复杂舆论环境中明辨是非,致力于献身公共服务的优秀人才,是一个重要而艰巨的问题。

“国际化办学要‘以我为主’,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黄旦教授结合他对中国新闻传播国际合作办学的观察认为,中国的新闻传播院校应该凭借中国在媒介技术上的先进位置,明确国际合作办学背后的“自主”定位,要立足中国实际和中国国情设计培养目标和教学安排,引领来华国际学生更加了解中国。

胡正荣教授认为,国际化建设一方面要让中国学生更加国际化,另一方面更要让国际学生更加了解中国,从而提升自身的全球影响力。目前,中国的人文社科高等教育仍然受到西方理论的广泛影响,仍然没有摆脱沿袭西方话语体系的困境,这与中国当前的国家发展阶段和国际地位都是不相符合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应该在这方面重点突破,创新中国主体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立足文明交流互鉴,构建能够清楚讲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中国媒体的理论和教学体系。

论坛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主持。她对与会专家的到场表示热烈欢迎,并且介绍了学院学科建设的规划构想,并分享了她对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和人才培养现状的思考。 

(责编:燕帅、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