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VS专业型,全媒时代新闻人才培养看重啥?
编者按:一石激起千层浪。5月15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今年开始将“停本扩研”的新闻一经推出,引发了新闻传播学界同仁和业界人士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全媒体时代,究竟应该如何更好地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开拓复合型人才培养,还是深耕专业型人才培养?本期“前沿”邀请三位新闻业界学界资深人士,结合各自的研究和实践,分享他们的思考和见解。
培养真正意义的复合型人才
金兼斌
一、“停本扩研”的新闻教改是清华整体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的一部分。
正如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强调的,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清华新闻学科需要着眼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来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此次清华大学“停本扩研”的新闻教改,并非是对新闻学科过去20年办学模式和成绩的否定,而是清华整体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的一部分,并非只涉及到新闻传播学院。
简而言之,作为学院和学科的“清新”学院依旧,学科依旧,但人才培养的产品线和供应链作出了重要调整:从今年开始,将停止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收本科生,今后“清新”将以研究生培养为主。在停招本科生的同时,学校大大扩大了新闻传播学院的硕士生名额。今后“清新”无论是教学还是毕业生出口,将主要是研究生为主。
二、这一调整,是对未来新闻传播人才应具有的素养、技能反思的结果,也是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反思的结果。
重视本科教育,与重视新闻学本科教育,以及重视新闻学教育,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上个世纪90年代始,新闻传播需不需要设立本科,是见仁见智的事。美国一些综合排名最顶级的大学,包括常春藤盟校系列,鲜见新闻学本科设置,如涉及到新闻传播学科,多是以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和以研究定位的研究所形式存在。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以来,探索形成了卓有特色的新闻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今年,清华大学积极响应教育部开展的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即强基计划),在“强基计划”的各个书院中,新闻传播学院将积极参与日新书院本科生的一些课组开设和教学工作,而部分日新书院毕业生,也会选择到新闻传播学院攻读研究生。因此,清华大学停止招收新闻专业本科生,是在“强基计划”大背景下,综合考虑新闻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所进行的一种“顺势而为”,其目的是希望进一步加强清华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
三、今后“清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着力强化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今后“清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着力强化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学院成立之初确立的“面向主流、培养高手”,仍将是学院人才培养宗旨的最佳表述。
具体而言,第一专业要扎实、厚基础,而新闻传播本身的训练则要像刀刃一样嫁接其上,要犀利。新闻传播实务的训练需要嫁接在什么样的“厚基础”之上?笔者理解,一是人文基础,二是科学基础。新闻是社会的警报系统,不同领域的不同议题,对新闻记者的素质要求也会不同,这有赖于通过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专业而系统的学习才能打好基础。同时,当今事关国计民生的诸多新闻事件,无不涉及多个领域的前沿科技,没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和较为系统的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积累,记者很难对此类具有科学背景的议题作出深入、得体、到位的报道。因此,面向未来、能有效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的新闻传播人才,必然是具有厚基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可以预计,今后“清新”研究生的供应链将主要来自三种学科背景的学生:本校出自日新书院的以人文基础为主的学生,本校其他学科包括各个理工学科专业的跨专业本科毕业生,以及校外免试推荐招录的学生。有教无类,采撷不同学科有新闻理想的英才而化育之,与其他学科、其他大学的新闻院系形成新闻人才培养的阶段性社会分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未始不是今后国内新闻教育生态的一种新气象。(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与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势在必行
宋建武
清华大学此次调整,实际上是对新闻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的调整。
清华大学从超一流的生源和各种学术资源禀赋出发,试图培养大师级、领袖型人才。他们希望通过书院式教学,对能够考入清华的为数相对较少、个人天赋超高的本科学生施行更加全面的宽口径培养,使其具备更广博厚重的知识基础,从而更具有知识创造和领袖群伦的潜能。显然,新闻传播专业的本科教学体系,由于包含有诸多操作性课程,是无法适应这一要求的。客观地看,像哥伦比亚大学、东京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都没有设置本科层次的新闻传播教育课程。
此次清华新闻教改,引出了一个大家更关心的问题,那就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科体系和专业教学体系应该如何建设?目前,对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在高校里,普遍把学科建设等同于争取学科点和学位授予权这些显性指标,而忽视了本学科知识体系的科学化、系统化这些本质问题,忽视了学科知识创新体制机制的建设和创新人才的制度性选拔、培养和使用;在教学体系设计上,混淆了创新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选拔和培养方式的不同。从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实际看,在科学认识这些不同的基础上,实行必要的分流是当务之急。
首先,学科建设任务应当主要依靠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及博士生完成,考虑到天赋异禀的人才和创新机缘的稀缺性,在培养规模上应当采取少而精的策略,整体上压缩数量,提高质量,在培养方式主要是跟着导师的课题走(不应区分所谓横向和纵向课题,因为真正的横向课题恰恰体现了社会需求)。
其次,研究型大学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在硕士层次进行,不再区分所谓学术性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为了直接吸收这部分人员中的佼佼者在实践中的知识创造,可以设置“专业博士”作为旋转门,在这些人才在实践岗位上取得较为突出成绩时,吸收他们进入知识创新领域工作;本科层次培养的则是从事基础性新闻传播类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应该主要由各类一般院校和职业学院担负这类教学任务。(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通识教育才是新闻教育的基底
吕雁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一流大学,其专业调整有其深刻的考虑。作为新闻从业者,我们在关注清华取消新闻本科时实际在关注什么?窃以为,大家其实更多是在关注今天中国高校的新闻教育究竟该怎样办学,中国高校新闻专业对从事新闻工作究竟帮助有多大,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新闻媒体业界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人才。
新闻无学。这是很多媒体中人共同的认知,也是实践的总结。中国新闻史上的著名人物邵飘萍、范长江、邹韬奋、穆青,都非新闻专业出身,或者有新闻专业的背景,但是他们都无疑曾经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新闻人。这给我们提供了从另一个看待问题的视角。新闻无学并非真的无学,新闻规律需要总结,传播规律需要研究,尤其是和技术紧密相连的新媒体新闻采编、发布、互动都需要通过高等新闻教育去学习,而且我国已经形成一大批优秀的新闻院校(科系),只是大量实践显示,新闻专业本质上是学习传播、接受、制造、反映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过滤,主要为媒体行业输送人才,其职业要求涉猎广、战线长、内容多、接触人杂,所有这些特征,使得新闻专业并非新闻媒体人才的必经之路,其专业学问并非新闻专业所必然。相反,无数事实表明,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更需要良好的综合素质,历史政经天文地理十八般武艺都需要知晓。
当媒体越来越细分,市场越来越专业,受众越来越挑剔,人们越来越想获得更加深入的媒体服务,目前新闻院校给予的本科学生的教育显然不能满足受众读者的要求——他们越来越需要更准确的法律服务,因此,有法律背景的采编人员比新闻专业的更专业;大家关注财富的积累,那些有金融知识、经济学背景的人自然更让人信赖。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新闻人,比如法学、金融、公共卫生等,必定在实践中走得更远更深。
教育的底色是认知世界、发现世界,而通向罗马的捷径是通识教育,恰巧,高校新闻教育作为实践性技巧性非常强的一门专业,我以为,有良好文史哲数理化科学知识和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为底蕴的教育才是新闻教育的基底。勇气、热忱、责任感是新闻专业必备品质,各科知识的积累是新闻发力的前提,专注更容易显示一个优秀新闻人有别于他人存在的价值。
从这个角度看,清华大学如果通过停招新闻本科生,相应扩大新闻研究生招生,而致力于整个文科教育的改革,倒不失为一件强化通识教育的极富意义的举措。[作者系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宣管部副部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