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见习记者刘丽君:黑土地上赫哲族人在追梦

2020年07月14日10:03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黑土地上赫哲族人在追梦

  “采访得越深入,听的故事越多,曾经模糊的想象就变得愈加清晰和立体。怀揣梦想的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和奔向小康生活的信念,书写着中国梦最动人的篇章。”——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见习记者 刘丽君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小康生活?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祖国最东端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走进这片我从未踏足过的黑土地之前,我曾无数次想象,居住在这里的人,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身上有什么样的故事。

  而一切预测和想象很快化作“眼见为实”。在那5天的行程中,我们走过了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发源地——桦川县星火村、“华夏东极”抚远、“中国饭碗”北大荒建三江……东北平原上成片的绿油油的稻田涌起绿浪,就像佳木斯老百姓们的生活,充满向上的希望和奔头。

  这一行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少数民族赫哲族的发展和变化。

  在黑龙江的乌苏里江、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世居着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赫哲族,因其生活区域是祖国的最东方,赫哲族也被称为“守望太阳的民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赫哲族人正在经历的这些巨大变化,生动诠释了这句话。从同江到抚远,从街津口赫哲族乡到抓吉赫哲族村,这次采访,让我认识了这个古老的民族。长久以来,因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的限制,他们以打鱼为生,致富脚步较慢。针对赫哲族发展现状,地方政府因地施策,帮助他们“弃船上岸”,并通过一系列政策和资金支持,改善了赫哲族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是党和政府的关爱才使我们安居乐业……”采访过程中,不止一位赫哲族人这样对我说。

  比如,靠着鱼皮画发家致富的赫哲族夫妻孙玉林和孙凤华,原本是靠天吃饭、收入微薄的渔民,后来在政府帮扶下,开起了一家制作赫哲族传统特色工艺品——鱼皮画的小店,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夫妻俩手艺日益精进,今年62岁的孙玉林还成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鱼皮画作远销到欧美、日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一直在外打工的58岁赫哲族妇女李玉华,近几年随着家乡大力发展寒地玫瑰、中草药种植等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她和丈夫终于可以在家门口上班,耳顺之年,不用再到异乡奔波。

  难能可贵的是,赫哲族传统文化也被很好地保留和传承了下来,抚远市以抓吉村和300万亩三江湿地为中心规划了乌苏里船歌旅游风光带,建设了赫哲民俗馆,成立了省级鱼皮技艺合作社,组建了赫哲族群众演艺队,村民们也办起了民宿、开起了餐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消费。这种文旅结合的方式,让外界有了了解赫哲族的渠道,也让更多赫哲族人从中受益,实现了双向共赢。

  相信未来在更多新技术的加持下,以及赫哲族年轻一代的努力下,赫哲族文化能够以更多的方式展现在大家面前。赫哲族妇女给我留下的印象是质朴、勤劳。就像面对记者的采访,她们都在腼腆地笑,话也很少。但正是这份质朴,让她们的喜悦来得更加真实。新时代的赫哲族尤为重视子女教育,赫哲族的女孩子们受教育程度令人惊喜,出类拔萃的赫哲族女性纷纷涌现。妇女们也开始自主创业,生活更加精彩,经济开始独立,不仅自发组织学习鱼皮画技艺,成立鱼皮画妇女社团,抱团参加各种比赛,现在又纷纷尝试做主播,推介美丽的家乡。

  赫哲族是其他少数民族脱贫奔小康的一个缩影,我们有理由相信,全国各族人民携起手来,撸起袖子加油干,少数民族如期脱贫奔小康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这一路上,采访得越深入,听的故事越多,曾经模糊的想象就变得愈加清晰和立体。当祖国迎来第一缕阳光的时候,相信很多人还沉浸在香甜的梦乡之中,但在这片孕育希望的黑土地上,怀揣梦想的人们已经开始了他们的逐梦旅程,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奔向小康生活的信念,书写着中国梦最动人的篇章。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