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被动 大踏步“走出影城”
2020年的疫情已经重新定义了我们的生活,也重新定义了电影行业。
行业生态需重新定义
后疫情时期,一方面,应该尽快协调院线、地产、银行三方就影城的减免租金事宜给出对策。这是压垮院线影城的最大现实,也是复工的最大障碍。影城一旦复工,一定会面临如何兑现与地产商、开发商、业主的租约,而疫情带来的不可抗力应该得到社会的理解,为院线影城保留起码的元气就在于租金如何减免。
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是值得自豪的,也是令世界震惊的。1997年,整个内地电影市场的年度票房总额是6亿余元,2019年是642亿余元,20余年增长100倍。并且,院线行业的产业辐射能力远没有仔细测定,单纯看百倍的票房增长,我们已经明白,如果不能妥善恢复电影产业的生产能力,对于国民经济一定是不可低估的损失。
另一方面,应该实事求是地做好当下复工的准备,包括分区域、按步骤复工,建立影城复工标准、实行标准化管理等。
我们已经有了完善的各地行业协会,此时正是完善行业管理、定义行业生态的重要时机,是推动行业更加互联网化、社交化,灵活创新的良机。
其实,作为商业地产的标配,院线影城今天的危机在疫情之前已经显露,只是疫情加重了院线行业的危机,也因此揭开了院线行业的问题。疫情期间,我们自然有一万条理由抱怨这个抱怨那个,但是,我们是否敢于承认,行业问题早已潜伏于2019年,甚至更早的年头。
院线影城都必须适应市场化,为此,只能按照“三大规律”行事:其一是市场化规律,逆市场化的行为和机制是对投资者的最大背叛;其二是时代进步规律,毫无时代进化意识,不懂开发使用线上软件和线下流量,不懂与周边商业及社会生活必需开展流量互导,不懂与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展开合作交流,这样的院线影城不被淘汰是不可能的;其三是人才规律,即人力资源管理规律,这是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院线影城的人才引进与培育成长等机制不适应,这个行业就一定与这个时代不适应。
后疫情时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新的发展节点。复工中的“复”不只有恢复之意,也意味着天翻地覆,更意味着这个产业从头再来。因此,不要只是谈何日复工,还要立刻想,复工之后我们怎样生存?
死守原有模式已行不通
实事求是地说,影城行业必须对自己有一个转型的交代。以往总讲创新,但很多人不一定能够抓住重点。为什么要转型?因为死守原有的模式已经行不通。在线上售票的那次博弈中,院线影城都没有把握先机,软件是别人开发掌握的,数据和流量是别人创造的,一切的一切院线影城都慢一拍,那就不能埋怨丧失主导权了。
一个字“变”,两个字“转型”,三个字“新模式”,四个字“摆脱被动”,院线影城再也不应该固守“传统影城+卖品部+广告收入”这种初级玩法了,创新就是大踏步“走出影城”,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出圈”。
今后院线影城可以以生活馆的形式勇敢“出圈”。院线和影投公司可以在以下几大领域进行尝试:其一,影视分享馆;其二,“绕梁三日馆”,组织音乐领域的“斗声”活动;其三,“真知馆”,拓展读书与赏书系列活动;其四,“香飘四季馆”,传播花道、茶道、香道等知识;其五,亲子开心馆,开展做游戏、点读电子新书、观赏小动物、小规模开心农场种植等亲子活动。
也许脑洞大开之后,院线影城的外延还可以更加琳琅满目。总之,原有影城留有三四个放映厅即可,放映档期佳片和艺术电影,方便影迷活动。
生活馆的受众和传统影城的影迷有重叠,更主要的是影迷得到了迭代,在生活馆里他们都成为消费的流量。对于扩容中的城市来说,新一代城市居民也有了更好、更丰富的假日去处和合家欢落脚地,对于院线影城而言,也有了可以为自己所用的流量与数据。由此让院线影城可以更加市场化、更加跨界、更具社交属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