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财经传播人才不能只“多能”而“不专”

张博
2020年07月21日09:36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财经传播人才不能只“多能”而“不专”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 供图

  科技水平的进步促进传媒业不断变革,其不仅对传播方式产生着深刻影响,而且对传媒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传媒人才的摇篮,不同的传媒院校对于培养与行业需求相匹配的传媒人才有何思考?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7月底将举办2020年全国优秀新闻传播人才夏令营活动,以此为契机,《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就当前传媒人才的培养、新时代传媒人才的要求,以及中央财经大学在财经传播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等问题,采访了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刘双舟。

  “一专多能”要先“一”而后“多”

  曾经有人打趣说,“不会念诗的厨子不是一个好司机”。而如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传媒业已成为现实,记者不仅要拿起笔能写,拿起话筒能采,还要扛起摄像设备能拍……“一专多能”成了全媒体时代对传媒人的必然要求。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可随手拍照片、视频的环境下,社会中大多数人都已具备一定的信息传播能力,尽管他们拍摄的内容和专业相比有差距,但并没有对人们‘快餐式’的阅读方式产生过多影响。因此,加强学生在专业化方面的培养,相对应地在其他方面为学生提供选修课、实践指导,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人才。”刘双舟说道,所谓“一专多能”,“一专”在前“多能”在后,这不但让“精”而“专”成为首要条件,也让传媒教育中“内容”成为核心。

  事实上,信息的无处不在让新闻不再是狭义的传播资讯,更多的是需要让信息变得可传播。刘双舟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对于传媒院校而言,应从过去培养学生如何传播资讯转变为如何讲好内容故事。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舞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对于中国经济的好声音、好故事却讲述得少之又少,往往都是政策的内容,这不仅让信息的可传播性降低,也使得中国的付出很难为世界所知。”刘双舟举例,结合学校在财政金融领域积累的优势,在遵循专业化、复合化、实践化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同时,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把讲好财经故事作为培养学生的重中之重,以适应我国对财经新闻、金融品牌传播、传媒投融资等领域人才的迫切需求,“不然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会‘多能’而‘不专’,对行业而言,其贡献度也会降低。毕竟在社会实践中,分工负责是前提,协同融合是趋势,不能本末倒置。”刘双舟补充道。

  教学新路径让实践蕴含时代命题

  作为已有22年历史,国内创办最早的财经新闻专业之一的院校,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在课程设置、办学理念等方面有其特色之处。对此,刘双舟表示,学院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深度结合,使教学方式和内容获得很好弥补的同时,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开创了双创教育新路径。这其中,“龙驹传播”和“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调研”是两个代表性项目。

  “‘龙驹传播’发端于2008年成立的模拟广告公司,经过不断探索已获评为北京市高等院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刘双舟告诉记者,与普通的实践教学不同,龙驹强调“真实战”,讲究“知行合一事上练”,理论教学配合实践教学,所有的实践项目都是真实市场的真实需求,学生们从市场调研、消费洞察、品牌诊断等多方面对实践项目进行深入分析,提供定位思路、媒介策略与创意表现方案,通过企业和市场不断给出的反馈检验课堂所学,升华理论知识,获得合作单位的赞扬和认可已成为常态。

  “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调研”则是中央财经大学新闻学专业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生动实践。新闻系主任谭云明教授于2017年至2020年,连续4年带领本科生和研究生到湖南湘西和湘东地区调研,把“课堂和科研”搬到田野、山川,从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的视角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探讨中国经济,紧扣财经新闻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为了更好理解和分析‘精准扶贫’的政策和成效,2017年他们走进4个典型扶贫村,一边向当地扶贫工作队队员了解一线产业扶贫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一边深入到各个贫困户家中进行实地走访,撰写出10余万字的调研报告;2018年的调研成果出版了专著《探路——十八洞产业扶贫思考》;目前,他正带领学生在湘西开展脱贫摘帽的调研。谭云明教授带领学生不仅走过了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中的每一环、收集到了大量一手资料,而且为我们在如何立德树人、如何让学生坚定新闻理想,以及如何将课堂教学与新闻实践结合,如何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经验。”刘双舟说道。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无论是“龙驹传播”还是“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调研”,这些项目都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实践行为,背后都蕴含着大的时代命题。正如刘双舟所言,“作为以财经新闻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传媒学院,我们希望让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意识到,做财经新闻除了有天然的经济属性外,同时还肩负着更大的社会使命与责任。”

  不仅特色不减还要特点鲜明

  “科技使媒介传播的手段融合了,但内容依然离不开专业化表达。”对于未来的传媒人才培养,刘双舟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人人都有麦克风并非使得传媒人才数量增加,相反是变得更加稀缺。因此,学院则更加专注于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努力打造中国财经新闻的传播高地,引领财经传播教育,使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在众多传媒院校中形成主流中有特色。

  谈及学院的未来发展,刘双舟强调,学院的短期目标是实现规模化的硕士培养,目前学院所招收的硕士人数较少,未来计划实现同本科1∶2的培养规模,以满足第二大经济体对于财经新闻人才的需求,也为更好地讲述财经故事积累人才储备。

  因为疫情,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受到一定影响,但记者了解到,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的毕业生除了考研和出国外,实现了100%的就业率。“这说明市场对于财经新闻人才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刘双舟表示,“针对目前财经类大学传媒学院无新闻学博士点的情况,学院目标在未来3—5年内实现零的突破。同时,不断加强对学生意识、理念和思维的培养,积极调研论证,努力形成区别于其他财经类院校传媒学院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把学院努力建成主流传媒学院中有特色的传媒学院,同类传媒学院中更特别的传媒学院。”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