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一场贵州的千年之约》
《贵州日报》融媒体作品 展现多彩贵州脱贫攻坚恢宏画卷
“贵州高原,莽莽苍苍,24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活繁衍,这里是古人类的摇篮之一。从无到有的历史正被书写,彻底撕掉千百年贫困标签的故事,正娓娓道来。”一段气势磅礴的开篇语,展开了介绍多彩贵州的画卷。
《贵州日报》近日在其微信公众号推出融媒体作品《赴一场贵州的千年之约》,用长条画作的形式,将历史与现实串联,展现贵州脱贫攻坚的历史背景与突出成效。
讲历史,呈现重要时间节点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脱贫攻坚报道是媒体的关注重点,有不少媒体推出了融媒体产品,但大多会把讲述的时间段设置为从2015年到2020年。《赴一场贵州的千年之约》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把呈现故事的开始时间拉长,从24万年前讲起,展现对贵州产生深刻影响的历史事件,让读者看到一个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贵州。
《赴一场贵州的千年之约》中提到:“两汉时期,由于中央王朝重视贵州的战略地位,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贵州的经济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变化。”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呈现,为后续对贵州农业、手工业发展的介绍做了铺垫。
“两宋时期,战马需求量增大,朝廷购马的经济刺激,养马贩马业成为贵州最显著的经济支柱……通过卖马,促进了贵州与周边商品贸易的交流,此时,蜀锦、粤盐等日用品纷纷进入贵州。元代,军马经济成为贵州最显著的经济支柱。”这段对贵州养马贩马业兴起与发展的介绍,呈现了不为人熟知的贵州特色产业。
在此之后,画作还介绍道,明朝时贵州建省,有了“贵州”之名;建省后朝廷大兴屯田,农业生产水平提高;抗战时期贵州“战时经济”发展等重要历史事件。
《赴一场贵州的千年之约》对于新中国成立前贵州历史的介绍,侧重于介绍经济方面的重大事件,其中有许多事件不为人熟知,为读者展现了不一样的贵州,也为后续的今昔变化埋下伏笔。
此外,这一融媒体产品选择用彩色山水画的形式进行呈现,这与对古代历史事件的介绍内容很搭配,画面古色古香,同时因一些动物的点缀、俏皮话的衬托,显得灵动不沉闷。画面底色以饱和度较高的绿色、蓝色为主,十分亮眼。在不同朝代之间,用柳树、竹子、花朵、山峦做区隔,十分巧妙。
话今朝,突出现代发展变化
1949年11月15日,贵州解放,从此,贵州和新中国一起成长。
《赴一场贵州的千年之约》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介绍,侧重点同样放在经济上,并重点呈现对当代影响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节点。比如:“1964年,中央决定实行全国生产力布局的重大战略转移,贵州成为‘三线建设’的中心之一,相继建成了航天、航空、电子等三大国防科技工业基地。此外,川黔铁路、贵阳铁路、湘黔铁路通车,改善了贵州的交通条件,为贵州社会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对于改革开放的介绍,则提到了1978年时贵州安顺地区关岭自治县顶云公社(现为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顶云街道办事处)大胆尝试、积累土地包产到户经验的历史。
随后画面跳转到党的十八大之后,画面中呈现了少数民族同胞搬出大山住新家的场景;设置了扶贫干部鼓励乡亲们,勤劳致富,年底脱贫摘帽的场景等。
看完这幅长长的画卷,相信读者对前言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古之贵州,交通闭塞,发展缓慢。望出路,破困局,千年变更,世代交替,而今巨变不复往矣。今日贵州,踞西南交通之枢纽,育大数据之重地,经济腾飞,民生幸福,百万人民搬迁斩穷根,工业科技崛起益兴盛。”
作为融媒体产品,《赴一场贵州的千年之约》从立意上便十分大气,呈现上也具有鲜明的特色,给人较好的视觉享受。不过,如果对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的措施、场景再多一些呈现,展示一下对脱贫攻坚起到重要作用的贵州的特色产品等,既可以让大众更了解贵州,又可以对这些产品进行推介。另外,从中可以看到,长图采用竖向阅读的形式,但文字是横向排布的,读者在阅读时需要转换;图片是水墨画风,但文字是黑体,画风有点不搭。或许可以将文字简化后变成竖版文字,甚至可以请书法作者写配文,这样能让文字介绍和画面融为一体,更具艺术性,同时让读者的阅读体验更好。(见习记者 隋明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