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南方日报:"玩梗"也有高下之分

王庆峰
2020年08月04日06:46 | 来源:南方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玩梗”也有高下之分

“玩梗”,正在成为最常见的互联网文化。有调查指出,现在将近六成青少年在日常交流中经常使用网络语言。根据媒体向1000名高校大学生展开的问卷调查,72.48%的大学生愿意主动“玩梗”,26.61%表示“顺其自然”,仅有0.91%的人非常抗拒接收最新的网络流行语。

互联网让今天的语言使用生态丰富多彩:有的梗是对日常生活的总结,比如朋友圈经常刷屏“我的青春结束了”,后来演变成“我青结”;有的是对热点事件的讨论,引起语义符号嬗变,譬如《隐秘的角落》带火了“一起去爬山吗”;有的是方言梗,比如“蓝瘦”“方了”“老铁”;还有一些纯粹是语言解构,比如“细思极恐”“不明觉厉”……无论表现成什么样式,网络流行梗都是语言系统对现实社会迅速、直接的反映,背后是社会文化和语言环境的变化。

“造梗”“玩梗”的主要目的,是创造一种文化上的联结。人们运用它,并不追求意义的准确,而是寻找情感的共鸣,互联网上互不相识的两个人,心照不宣玩起同一个梗,可以迅速建立联系,完成身份认同。同时,“玩梗”也展示了语言的包容性。语言就如同一条有生命力的河流,对新的语汇和表达,总是敞开怀抱、容纳它们。但是,语言之河看似包容,也会通过分层过滤,淘尽渣滓、淬炼真金。从这方面讲,“玩梗”也有高下之分、云泥之别。

譬如,古人也会“玩梗”,但许多梗并不低俗。譬如汉朝王莽新朝,民间流传一首歌谣,“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此梗简单易懂,讽刺的是厨师也能摇身一变成为官员。东汉刘秀称帝之后,派张勘做渔阳太守八年,打退匈奴侵扰,开垦良田近万亩,民间歌谣称:“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这些梗,都是村妇、农夫、樵子之流的作品,当时也许算不得高级,却因为内涵丰富、朗朗上口,流传至今。

今天的“互联网梗”,我们不排除有一些历经时间沉淀,会成为后人眼中的“神梗”,甚至成为一种常用表达。但显然,有更多的网络热词,已经消失在了词语的密林之中。这些转瞬即逝的语言梗,其生命力之弱,大都是因为没有“所指”,没有解读的空间、深究的意义,甚至,许多是文化糟粕。好比最近流行的“祖安文化”,自以为幽默的“化粪池警告”等,就是一种负面语言表达。对读者来说,碰到低俗、恶俗、粗俗的网络梗,也有必要擦亮眼睛。

纵观语言发展历史,每个时代都有旧质语言要素的消亡,也有新质语言要素的产生,这是语言创新的必经阶段。在今天这个阶段,“玩梗”成为年轻人社交的快捷键,也大概是它创新发展的一部分。不过,对于其中的好坏,我们也要有自知之明,既要敞开怀抱,接受更多的新语汇、新表达,也要有所选择,起码,对互联网的糟粕文化,应该有所体察,及时引导。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