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浅谈出版工作者如何增强“四力”

于薇
2020年08月07日06:27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浅谈出版工作者如何增强“四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干部的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出版工作是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工作者是党的意识形态阵地的守护者,更应该在工作中不忘初心,践行使命,不断增强“四力”。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脚力是全部出版工作的源头,眼力、脑力、笔力归根到底要从脚力中得来。增强脚力,要站稳立场。我们的出版方针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出版工作不是生而有之,而是因人民需要的产生而产生,随人民需要的变化而发展,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出版工作者不仅要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还要牢固树立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努力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站对、站稳立场是做好出版工作的前提。增强脚力,要勤接地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既是文艺创作的根本方法,也是出版工作的基本遵循。满足读者的真正需求、反映基层的生动实践、汇聚群众的智慧,是出版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不孤芳自赏,不闭门造车,不异想天开,走出办公室,走到基层去,走到读者中间,出版工作者将会获得地气、灵气和朝气,出版工作将会获得丰富的滋养。增强脚力,要注重实效。脚步踏实,才能行稳致远。出版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较真的工作,最终的工作成果都要落在白纸黑字上,留待读者、社会、历史去评说。这一属性就要求出版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要落细、落实,课题调研更是如此。古语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出版工作的源头是调研,通过调研了解读者需求,确定选题方向和营销策略。调研来不得半点马虎,不能浮光掠影,不能自欺欺人,不能弄虚作假,要坚定“肯调研”的态度、提高“会调研”的能力、保持“深调研”的定力,多听读者真声音,多解读者真需求,与基层群众广交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心语,获得亲知、真知、深知,才能真正对出版工作有所助益。

开阔视野增强眼力

“泰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眼力,就是观察力、发现力,眼力的背后是判断力、辨别力。观察事物能不能洞见、预见,判断事物准确不准确,这对做好工作尤其是出版工作至关重要。增强眼力,要提高政治辨别力。我国正在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竞相发声。在这些思潮中,正确与错误并存、先进与落后交织,出版工作者增强眼力,就要不断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免疫力,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谬误。在思想交锋中,敢于亮剑,敢于同错误思潮作坚决斗争。眼力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需要长期的修为锻炼,需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来增强。出版工作者要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要在学习和实践中注重提高自己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眼力,要开阔视野。见多才能识广,编辑界有个说法,好的编辑要做个杂家。因为编辑接触的稿件涉及各个专业,这就要求编辑的知识面要广,要善于学习。出版工作要守正,守的是正确的出版导向、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守的是大道。古人云,文以载道。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出版创新的是表现形式、呈现方式和传播样式,这里面有很大的空间、很深的学问,需要我们深入地研究、大胆地探索。视野开阔,思维灵活,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增强眼力,要善于发现。传统欧美出版业认为出版是“观念的行业”,奉智性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为尊,观念的先导性是其灵魂。认为出版人的工作就是发现新作者,使他们经典化,继续发现新作者。出版业就是要为人类整体催生和保育文化创造力和精神价值。古往今来,出版在学术的普及、知识的传播、文化的传承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出版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开风气之先,引领时代发展。出版工作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从众多的稿件中发现观念先进、思想深刻、审美卓越的价值之作,通过符合出版规律的适当包装进行推广传播。

勤学多练增强脑力

脑力,指的是思想水平、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在“四力”中居于统领地位。增强脑力,要多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依靠学习创造了历史,更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学习,应该成为出版工作者的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没有书香的人,是不适合做出版工作的。出版工作者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补精神之钙、固思想之元、培为政之本。深入学习出版专业知识,还要加强对中国历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结合工作需要学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法律、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知识化、专业化水平。增强脑力,要多想。延安时期,毛泽东为《新中华报》题词,只有两个字:多想。报社将题词制成匾额,挂在编辑部窑洞最显眼的位置。毛泽东为什么要求新闻工作者“多想”而不是其他?这么多年过去,毛泽东的要求对我们来说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读书,不是为了贩卖知识;读书人,不能满足于做个“知道分子”。读书学习,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增强我们的脑力,不能照本宣科,不能人云亦云,不能纸上谈兵。书,要读到脑子里,读到血液里,读到心里。增强脑力,要多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只是途径和手段,其目的全在于运用,在于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脑力是否增强,最终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如今的出版产业正处于关键转型期,世界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传播形态深刻变革,推动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全方位创新,实现从“一元独白”到“多元对话”、从“高势位”灌输到“嵌入性”表达、从“口号化”号召到“日常化”融入、从“完美化”包装到“生活化”展示的理念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挑战和考验。如何应对,如何引领,需要我们绞尽脑汁去思索、殚精竭虑去实践。

转变文风增强笔力

俗话说,文如其人,文章能够综合反映一个人的政治素质、理想情怀、知识水平、文化修养和专业功底等。增强笔力,就是提高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与水平,这是出版工作尤其是编辑工作的基本功。一个好的编辑,固然不能越俎代庖,不要去干预作者的创作,但是一定要深谙写作之道,要能够深刻体察作者的创作思路、风格、特点,要做作者的“知音”,这就需要编辑要有“几把刷子”。增强笔力,要多写。如果说读书是出版工作者的生活方式,写作就应该是出版工作的职业习惯。出版工作就是与文字内容打交道的,娴熟地驾驭文字,最好的方法就是写作。写作,可以养文心、培文气、练文笔,对于提高编辑水平大有帮助。增强笔力,要转变文风。艺术创作要有匠心,不可有匠气。写文章要言之有物,切不可讲套路,要坚决摒弃“党八股”“洋八股”“土八股”等问题,要不断推动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创新、积极践行“短实新”的清新文风。增强笔力,要有品位。文章千古事,对于自己的文章、作者的文章,都要心存敬畏,审慎修改。出版的图书要讲究格调、要有文化品位、要有审美水平,要对得起作者的辛苦付出,更要经得起读者和市场、历史的考验。目前,在出版行业仍有一些迎合市场的低俗、媚俗、庸俗的作品,还有一些粗制滥造、质量不高的出版物,这不仅是对出版事业的不负责,更是对行业、对自己的不尊重。要以敬畏之心著书,要以高雅格调出书,这才是一名合格的出版工作者应该秉承的基本操守和职业素养。

(作者单位:学习出版社)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