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南方日报:对"丧文化"不能听之任之

扶 青
2020年08月13日07:08 | 来源:南方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对“丧文化”不能听之任之

流血的眼睛、狰狞的笑脸、破碎的身体,尖刀捅穿大脑、牙齿撕咬脖颈、心脏被手挖出……一些暗黑、病娇的“哥特式作品”,原本是“藏在圈内人未识”,而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它们肆意“出圈”,成为许多青少年的选择。家长们纷纷担心,这会不会是一种视觉暴力?

提到哥特风格,人们通常会想到哥特式建筑。其实,它也是西方一种通俗文学,以黑夜、古堡、蝙蝠、吸血鬼等为特色,常给人一种“邪恶感”。然而,暗黑的背面,是对光明的渴望,哥特风格旨在揭示人性阴暗面,激起社会反思。对比来看,今天流行的一些“暗黑系”“病娇风”,怎么看都有点徒有其表的意味。许多青少年钟爱带有骷髅、滴血、破碎物品等元素的作品,仅仅是因为它们够“丧”,甚至为“丧”而“丧”,找不到应有的文化内涵。

到今天为止,暗黑风格在和主流文化的碰撞中,产生了许多有趣的变化,譬如铆钉元素越来越流行,吸血鬼主题引人侧目……有人就辩护说,可以为暗黑风格正名了!其实不然,真正的哥特风格,一直都走在健康发展的道路上,而网络上流行的“暗黑系”“病娇风”,大都游走在负能量的边缘。它们虽然借来了“哥特”的壳,但更多是作为一种情绪宣泄的工具出现,不仅没有明确诉求,反而大量渲染血腥、暴力等元素,是毫无疑问的“丧文化”。

并不是所有的亚文化都值得尊重和包容。比如祖安文化,以无知为傲、以粗鄙为荣,本质是一种三俗文化。同样,只剩下暗黑的“丧文化”,也是一种庸俗文化,它们通过线条、色彩、图案所营构的,无非是视觉暴力情境。虽然披着“自由创作”“艺术表达”等外衣,但很难相信,这样的作品具有向上的生命力。任由它们在网上大肆传播,很可能导致青少年形成扭曲认知,把世界看成一个卑鄙之境,变得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难与人愉快相处。

网络传播具有扁平化特点,人人都有麦克风,使得各种文化肆意流淌。年轻人喜欢表达个性化无疑是件好事,但触犯底线、没有节制的表达,也会让人走向歧途。从这方面出发,需要对“丧文化”进行引导:首先,主流文化不能缺位。互联网不只有“丧”的一面,也不是只有“丧”才能宣泄情绪。相关平台要负起责任,不能让流量蒙蔽双眼,更不能对负面文化听之任之;另一方面,“丧”的背后,往往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出了问题。学校和家长要精准把脉,重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及时疏导压力、减少焦虑,引导他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总之,网络亚文化的生长关乎网络生态体系,关乎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在网络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许多是正向文化,也有负面的、出格的、不健康的“丧文化”。及时去伪存真,将“毒瘤”清除出去,才能营造更加繁荣、和谐、美好的文化氛围。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