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记者书记扶贫记|马家洼村民,第一次在家门口打工挣了钱

2020年09月03日08:20 | 来源:中国记协网
小字号
原标题:记者书记扶贫记 | 马家洼村民,第一次在家门口打工挣了钱

  西海都市报社张卫平:

  为了几代人的期盼

  “记者书记”档案

  张卫平,青海日报社西海都市报记者,2001年开始担任记者从事新闻采编工作,2005至2018年,先后任西海都市报驻海西、海东、海北记者站站长、西海都市报新闻中心副主任职务;2018年4月,青海省选派第二批党员干部驻村,他欣然赴任,到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中岭乡马家洼村任第一书记至今,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工作中。

  时光转瞬,离开甘肃老家的农村生活竟已二十余载。儿时童乐、长者的爱抚或骂责,朴实的乡亲、村后的泽地、小小的杏园,俱成今日至亲至切的记忆与牵挂。人到中年,自知那便是涂抹不去的淡淡乡愁。

  2018年4月,我被通知接替上一任第一书记的工作,到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中岭乡马家洼村驻村扶贫。这次下乡,让我再次与久别的农村生活握手。两年多来,个中感受五味杂陈。

  干旱山区,靠天吃饭,自然禀赋差是中岭乡的真实写照。马家洼村常住人口只有二十多户,其中15户易地搬迁到县城七里店。村里大部分人从事劳务输出,由于缺水,贫瘠的土地上群众增收困难,务工成为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十几年前,我曾被单位派到中岭乡宣讲过中央一号文件。这次进村第一天起,处处忙碌的身影、朴实的群众、熟悉的农村气味……一切都那么亲切自然。

  收拾床铺,把简单的生活用品搬进宿舍,就算在这里暂时安了“家”。

  张卫平在宿舍检查整理贫困户医疗养老缴纳发票档案资料。

  因为有小时候在农村生活和这些年跑外采访的经历,我料想应当能最快适应农村生活。然而第一个遇到的生活难题就“撂倒”了我。

  我的老家农村,上世纪九十年代自来水就已经入户,而中岭乡群众多年来四季都在吃窖水。村民们适应,可我的肠胃不争气,做饭烧水,喝了窖水就跑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每次上山,我都备一桶够一周用的自来水,虽然麻烦些,但很快扭转了“尴尬”局面。自来水入户,一直是几代中岭人的期盼!

  出乐都县城,顺着坡陡弯急的山路一直向北20公里,就到了中岭乡所在地。这条山路,蜿蜒崎岖,坑洼不平,20公里开车要走一个小时。一个多月后的一天上山途中,同车下乡的同事小赵突然说感觉车有异样。停车检查,车辆方向悬挂臂生生颠断,一只方向轮快要掉了,车里的同事吓出一身冷汗,幸好发现及时,否则后果难以想象。有条通往县城的好路,也是几代中岭乡亲的期盼!

  这条路,据说当时已经施工了3年之久,不知是何原因,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青海日报社驻村工作队将这一问题向乐都区主管领导反映,中岭乡党委和乡政府积极协调沟通, 2018年和2019年,通乡柏油公路和自来水入户等基础设施问题得到解决。

  驻村工作队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做好精准扶贫,然而,这项工作的复杂性超出我当初的预想。

  张卫平(右一)和帮扶干部走访贫困户。

  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外出打工,除了农忙时节,平时很少回家。山上留守老人和儿童居多,全村千亩旱地,全部以种植抗旱的马铃薯为主,还有部分土地被撂荒。

  驻村工作队和村支部、村委会多次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研究探讨马家洼村今后的发展之路,并先后赴多地考察学习。

  西海都市报社党支部、驻村工作队和村支部、村委会积极引导广大党员群众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研究确定了立足现有条件,紧紧依托国家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扶贫工作模式,流转土地,走土地集约化经营的发展路子。同时,借助帮扶单位青海日报社的宣传平台优势,打造中岭“65”洋芋品牌。

  马家洼村召开精准扶贫会议。

  2018年底,村里由两名党员牵头的海东市腾马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马家洼村由此走出了土地集约化经营的第一步。

  合作社成立后,驻村工作队按照农业科技部门技术要求,自己种植7分旱地试验田。山区梯田大部分耕种程序需要人力才能完成,图为张卫平(右)与工作队同事一起拉着抹子(当地人通过拖行将田抹平的农具)抹地。

  农村要发展,致富带头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成立合作社在这偏僻的马家洼村是“开天辟地头一回”,在合作社运行过程中,部分村民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这个时候,村支部、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在引领发展、引导村民思想观念转变中起到关键作用。今年,合作社先后为务工群众支付6万多元工资,老百姓第一次在家门口打工挣到了钱。

  两年多的驻村工作中,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我深深感到,与基层群众打交道,必须要以心交心。我的工作,也得到了村民们的理解和认可。每次行走在村里,当村民们见面热情地邀请到家坐坐时,我的心里就会热流涌动,说明这两年多的工作是值得的。我暗下决心,既然路是对的,就要坚定地走下去!

  然而,农村工作的复杂性彻底颠覆了我对农村原有的认识,多年的记者生涯也让我自省农村工作经验的不足。

  比如,个别群众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一些人对新鲜事务抱有抵触情绪。这一系列表象的背后,透露出的是群众思想不够解放和安于现状、不敢创新的观念,甚至若隐若现的忌妒心态,透露出的是农村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我由此深知,在农村想干成一件事并不简单,统一思想认识,扶智扶志就显得更为重要。要努力去解决群众的思想根源问题,而要转变群众观念,最重要的不是灌输式宣传,还要在引领发展的过程中,让群众真正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好处。而这条路,任重而道远,群众的思想要解放,作为“领头羊”的村干部思想更要解放。这也让我切身体会和理解了中央一再强调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初衷。

  2019年上半年,中岭乡派我到各村巡回开展精准扶贫政策宣讲,我确定主题后,精心准备了扶贫扶智扶志讲稿,并以大量身边以及曾经采访过的实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巡回宣讲,反响还不错。我知道,是因为有些或严肃或调侃的话,说到了群众的心里。今年,马家洼村顺利通过了脱贫攻坚第三方验收和全国普查。

  明河共影,暮雨相呼。回首两年半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接替第一书记工作时,正值脱贫攻坚迎国检阶段,大量的工作像山一样压到驻村工作队身上,五天十天回不了家是常事。妻子工作忙回不了家时,读四年级的儿子回家自己做饭,每每发视频“炫耀”手艺,我只能以赞许将内疚深藏。在全国扶贫攻坚一线,有多少干部克服各种自身困难,投身这场伟大战役之中,还有一些干部牺牲在扶贫工作岗位上,和他们相比,我们的付出又算得了什么呢?

  两年多弹指一挥,难忘的经历不可尽列。汛期连夜抢险救灾,雪天汽车打滑失控转着圈与同事险些滑入万丈深渊,围着火炉和村民们吃洋芋"打酒"(喝酒)……这些,既是我最难忘的经历,也必将成为我一生的财富。(张卫平)

(责编:赵光霞、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