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文化自信:以电视的名义传达和影响

路晶晶
2020年09月09日13:40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文化自信:以电视的名义传达和影响

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必须始终坚持通过自己的方式和优势,做好对文化自信的传达,扩大对文化自信的影响。同时文化自信也为电视新闻工作者注入了底气和灵魂,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时代精神,已成为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共识。这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电视责任和使命的要求。

思考:文化自信于主动中制造“好声音”

电视新闻工作者应加深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即在加深理解中明白“我是谁”;要把文化自信与受众的关系理得更清晰,即在清晰的认知中明白“为了谁”;在职业和使命的实践中,春风化雨般地将文化自信与受众的需求温暖且有力地融合在一起,即在这种融合中明白“依靠谁”。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主动性尤为重要。主动地将党和政府的声音诠释为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易于受众对文化自信的接受;主动地通过与时俱进而又丰富多彩的电视作品告诉受众“新时代的文化是先进文化”,加深受众对文化自信的认识;主动地去思考受众在认识和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中需要电视工作者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去解答,增强受众对文化自信的持久性和坚定性。

实践:文化自信贵在始终坚持群众观点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这就需要电视工作者把群众观点深深植根于工作的总体思路中,将群众观点作为办好电视内容的根本立场。

——人民群众中有无穷无尽的智慧。这种紧贴地皮,有烟火气和基层温度的群众智慧,是来自实践弥足珍贵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传统,它能够帮助我们判断什么样的节目能体现文化的先进性,什么样的节目能强有力地支撑文化自信。

——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需要在文化自信中表达、倾诉和解决。电视工作者应用那种看似无形其实能直抵人心的正能量,帮助更多的人坚定文化自信,同时在关注人们的喜怒哀乐的时候,通过电视看到我们对生活的提炼,并且接受这种提炼所收获的文化精髓和生活营养,使自己的精神得以升华。

大到一个频道的办台理念、受众定位,小到一台晚会的策划思考、节目编排,我们的着眼点放在什么地方?是不是放在了人民群众对文化方向和文化自信高度统一的层面?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生活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的中间力量。电视担负着传承文化和创造精神的责任和使命,坚持群众观点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记。

方向:文化自信的延续途径是接地气

多年的工作实践让我深深感受到:电视工作者只有将深入基层一线坚持为一种常态,才能把人民的伟大实践和时代的深刻变迁融于作品之中,让沸腾的生活变成滚烫激扬的文字、栩栩如生的图像、拨动心弦的音符、打动人心的节目。

电视工作者在传达文化自信和扩大文化自信的影响时,要把接地气摆到重要位置,因为接地气的重要性有三:

其一,接地气“接”的是基层群众对文化自信的认识和理解。这是要通过节目去回答的。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节目,可以告诉基层群众:相信正能量的文化能够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

其二,接地气“接”的是基层群众对文化自信的基本需求和深度诉求。这同样需要节目来回答。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需求和诉求的节目,是呼声的代言,亦是心声的代言。

其三,接地气“接”的是基层群众对文化自信的反馈。这仍然需要节目来体现。群众对我们的电视节目欢迎与否、喜欢与否,是他们在文化自信上的直接反应。这是一种非常透明的反应,是任何东西难以遮掩的。

接地气是电视工作者工作作风和职业态度的最直接、最本质的体现。因为今天的电视文艺需要来自基层、来自生活、来自群众、来自土地的重量和温度。基层情况、群众观点,包括现场、人物、语言、风俗、习惯等等,都需要在接地气中去认识去理解去反映。唯有此,电视工作者和基层群众的文化自信才能融到一起,才能“心有灵犀”。

火热的生活和火热的土地,在我们的脚下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文化自信,从这里出发!

(作者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台黄河频道)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