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影视,有好的题材但缺少好的作品
——访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天金
作为中国农民电影节主办方之一的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在历届中国农民电影节的打造上力求出新、出彩,对农民影视这一细分领域也有着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为此,《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就本届农民电影节的相关情况,以及乡村影视产业发展等话题,与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天金进行了交流。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对于中国农民电影节的情况,请您做一个大体介绍。
刘天金:中国农民电影节创办于2018年,与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一同诞生、共同成长,经过连续两年培育,已经成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节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独特品牌。
中国农民电影节与其他电影节的不同之处在于“三个强调”——强调农民主体,让农民真正成为节日的主角,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强调价值导向,通过电影艺术本身的文化内涵和形式,推出更多讴歌“三农”、反映“三农”事业发展的精品力作;强调平台价值,在为农民提供更丰富更优秀文化大餐的同时,也为电影工作者提供了厚重的文化、创作的沃土,不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中国农民电影节从创立之初就明确不是一场晚会,而是乡村振兴的节点和高潮,更是推动地方文化繁荣发展的方向和起点。本届电影节通过免费观影、展映周等多种活动,促进品牌效应的形成;通过建设“国际乡村电影数字馆”,打造可移动的农村汽车影院等,努力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盘活城镇广场资源,拉动地方文旅产业。
全世界有几百个电影节,专题性的电影节也有150多个,而农民电影节只有一个。打造中国农民电影节,就是想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解决农民看电影的问题。帮助乡村电影回归公共文化产品属性,让农民多看电影、看好电影,将有特色的乡村电影集中展映,给农民送上文化大餐。其二是解决看农民电影的问题。通过电影节支持创作更多更好的“三农”题材电影,让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今年丰收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对于影视人而言,您是如何看待的?
刘天金:今年的丰收来之不易,在疫情、自然灾害等艰难环境中,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们要用多元的文化形式把这些好的现象反映出来。
同时,丰收既包含物质层面,也包含精神层面,农民对文化也有更多的期盼和追求,这是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电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在乡村影视产业发展方面,您认为各方还可以提供哪些助力?
刘天金:就乡村影视发展而言,不同年代出现了很多好的作品,甚至在一些阶段还出现了乡村影视的文化现象,值得肯定。但整体来看,乡村影视发展还相对滞后,这与我们农业大国的身份不匹配,需要各方一起补“短板”。
可以看到,改革开放40多年,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有很多经验,包括脱贫攻坚、全面小康都是历史壮举。“三农”事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选题和题材,但是,作品的相对匮乏和题材的丰富性是不相称的。
我们有好的题材,但缺少好的作品,究其原因就是缺少好的创作者。其实,扎根乡村影视创作需要情怀。因此,几届中国农民电影节都在利用各种方式积极倡导、引导更多人投身于乡村影视创作生产,关心、关爱乡村影视。作出积极贡献的艺术家、演员,我们也通过颁奖等形式予以肯定,其目的就是想促进更多的艺术家和主创人员带着更多的情怀参与到乡村影视作品中来。
就发展而言,乡村影视如果完全产业化和市场化是很难推动其发展的,这也是由其性质决定的。将其定位为公共文化产品,便于得到政府的更多支持。当前,在乡村影视创作上,已经有一些支持而且不断在加大,但整个产业的需求和扶持力度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推动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持续的多方支持。(记者 李雪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