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新闻内容为王的法则不会改变

——专访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常江

2020年10月20日13:52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新闻内容为王的法则不会改变——专访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常江

10月17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专访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常江,他就广州、深圳两地媒体对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报道,结合新闻传播学的学术视角,从传播效果、新闻生产、新闻创意三方面进行评述。

追求更好的传播效果

记者:面对同样的新闻素材与选题,由媒体集团统一策划,旗下报纸差异化报道,能释放最大的传播效能吗?

常江: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我国的政治和媒体生态下,无疑是具有极端重要性和能见性。对这一事件的报道,也不仅是“呈现事实”这样简单,而必然要传达国家立场、国家声音。因此,广东省内媒体在报道活动中,首先要确保的就是报道的话语和意义指向明确无误的国家立场,在事件的历史价值层面凝聚共识,这是报道活动需要由集团层面的策划工作来主导的主要原因。在这一前提下,鼓励旗下媒体根据各自的目标受众群和文化定位,结合各自的平台特色和技术优势,展开形式多元的差异化报道,以追求更好的传播效果。

在地方媒体层面,“立场统一、形式多元”是目前我国新闻媒体对重大事件进行报道策划的一种一般性的路径,是一种可以对新闻的政治性与专业性进行有效平衡的务实策略。在明确报道的总体方针和一致目标的前提下,鼓励各机构媒体充分释放数字技术带来的传播新效能,并在国家话语与本地文化传统之间建立对话,可以让党报党刊比以往更有效地实现其纵向信息沟通的职能,实现对国家话语和受众需求的有机协调。

“传统媒体的索引化”生产方式

记者:融媒体产品既体现碎片化传播特征,又体现整合性的主题报道,是未来新闻生产的发展方向吗?

常江:事实上,以数字渠道进行散点式的即时信息发布,再以传统渠道对特定时间段内的信息进行整合、评论和定调,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十分常见的操作。我将这一过程称为“传统媒体的索引化”,亦即传统新闻传播的载体借助其公信力的背书,不断发挥整合、聚类和编纂的功能,制造信息秩序和权威感,而将具体的新闻生产权释放给不同的数字渠道,充分激活具体信息终端的生产潜能,两者相辅相成。这一生产方式之所以成为可能,与我国地方新闻媒体的集团化发展的成功以及媒介融合战略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其基本条件是:集团在管理上拥有对各机构媒体的有力控制,而各机构媒体则借助特定的平台优势在不同的领域进行专业信息生产的深耕。

我赞同这一模式会成为我国主流新闻生产未来的发展方向,因为它的基本思路是将不同传播技术(渠道)的文化效能发挥到最大,并尝试在不同的信息类型之间建立一种功能互补、话语互补的网络。随着媒介融合的加深,融合新闻生产与传播也在不断探索有效的方式,以实现对信息碎片化的超越,对权威信息秩序的重建。在这个过程中,基于传统媒体平台的生产思路依然有着巨大的价值,那就是为内容驳杂、形式多样的新闻信息赋予一种有机的、完整的生态,并使之能够与更宏观的历史与社会进程联系在一起。

事实永远是新闻的核心价值

记者: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为何强调内容为王的新闻创意?

常江:在新闻业,内容为王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原因很简单,新闻行业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人们对于陌生、未知的世界始终有一种天然的、去神秘化的欲望,而新闻通过报道有实质内容和特定信息量的“事实”,来满足上述心理和情感需求,并令我们所处的这个庞大的世界有意义。人的上述天性只要不改变,新闻内容为王的法则就不会改变。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闻的确拥有越来越多的形态,也会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出现种种问题(比如过度娱乐化),但我们要分清人类新闻事业发展的主流和支流——主流永远是事实如何被准确地呈现和解释。事实本身,以及基于事实生成的专业信息形态,永远是新闻最核心的价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容为王。

对于《深圳晚报》别出心裁的朋友圈“号外”策划,我非常赞赏,因为我在这种形式创新之中,获取了实实在在的关于事实的信息,而不只是“创意”本身。创意是锦上添花的,没有内容,创意就是一种虚浮的形式主义。只要是符合上述条件的新闻策划,我都认为是尊重新闻本质的,是值得推广的。而在现实中,我们看到太多技术形式十分花哨,但内容空洞匮乏的“新闻”,甚至根本不基于事实,完全是专为传播而进行的人为媒介策划,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新闻媒体在观念和实践等诸多领域,始终具有创新精神。我希望这种精神能够始终存在于未来的融合新闻生产的进化和革新过程中,从而确保无论技术环境如何变化,新闻始终是新闻,媒体也始终是媒体。(记者 徐平)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