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第七届“好记者讲好故事”

求是王文婷:一条路,一个人,一个梦想

2020年11月02日09:42 | 来源:中国记协网
小字号

一条路,一个人,一个梦想——斯那定珠筑路记

求是杂志社记者 王文婷

最高的山峰、最深的峡谷、最清澈的湖水,画面上这个纯净美丽的地方叫巴拉格宗,在香格里拉最深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地图上我们找不到它的位置。斯那定珠,一个当地的康巴汉子,用一条路,在地图上补上了故乡的坐标,也镌刻下脱贫攻坚的一座丰碑。

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中,我走进了他的故事。

9岁之前没穿过鞋子,11岁前没走出过峡谷。第一次出去是因为铁屑扎进眼睛去治病,阿爸在他腰间拴根绳子,一路沿着峭壁牵着、爬着,用了5天时间才走到县城,早就错过了治疗期限。他丧失了左眼的视力,却意外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生平第一次见到马路、汽车和电灯,从此,一颗梦想的种子就在心底生了根——巴拉村也要有条路!

13岁,带着35块钱外出闯荡。40岁,带着半生打拼积累的千万财富重返家乡,斯那定珠要修路、要圆梦。

没想到的是,这个造福家乡的好事,最先遇到的阻力竟然来自老乡,人们认为他是个骗子、是个疯子,只有阿爸相信他。然而,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简直是天方夜谭,勘探队、设计师先后打了退堂鼓,“这种地形根本形不成公路!”这句话惹毛了倔强的斯那定珠,他用两年时间、徒步4万公里,亲自完成了路线设计。2004年9月,随着爆破的一声巨响工程启动,当然,困难也才真正开始。在峭壁上修路就好像用钱去砸一个黑洞,几千万的资金迅速花光,他变卖资产、跑遍银行、借遍亲友,但就是不认输。在他的带动感化下,村民也逐渐加入到修路的队伍中,之前的质疑和嘲讽化作了群体的合力。

这是一条真正的“天路”,全长50多公里,却有100多个急转弯,海拔跨度达2000米,斯那定珠用了10年时间把它修完。通车那天,他想起了阿爸。两个月,就差两个月,阿爸没有等到这一刻,老人去世前还在追问“路什么时候通?我好想坐你的车再看一眼巴拉村……”从阿爸第一次带着他走出峡谷见到汽车,到亲手把汽车开回村子,这中间隔了近40年。

路通了,但梦想才完成一半,他要把这条路变成一条致富路,带领乡亲摆脱贫困。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国家扶贫政策,这个倔强的康巴汉子立项目、筹资金、建景区,愣是将昔日与世隔绝的村庄变成了游人如织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守着景区,村民户均年收入从两三千元飞跃至10多万元,很多搬离故乡的村民又回来了……

曾经,在斯那定珠维为修路到处筹措资金的时候,矿老板抛来橄榄枝,“合作开矿,余生让你坐着数钱。”对方开出的价码是以“亿元”为单位的,可斯那定珠丝毫不为所动,“如果路通了故乡的绿水青山反而不在了,我宁愿把路炸掉!”说这些话的时候,他的声音显然是颤抖的,眼里却闪着光。

今年疫情期间景区关闭,但斯那定珠没有给员工放假,而是购置了4万多棵树苗,带领大家植树。他告诉我,“通过种树村民受教育了,他们第一次知道买一棵碗口粗的树苗要花几千块钱,那我们巴拉格宗漫山遍野的森林,不就是家门口的聚宝盆,是真正的金山银山吗,我们必须用生命去守护呀!”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十多年来,斯那定珠就一直在做这样的善事、实事、好事。

如今,巴拉格宗是“云南省特色小镇”,并作为大滇西旅游环线区域,在实现稳定脱贫和高质量发展上全面发力,斯那定珠和乡亲们正努力推进智慧旅游,要把故乡的绿水青山和藏族文化更好地呈现给世界。

脱贫,是流淌在中国大地上最温暖的音符;小康,是熔铸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的千年梦想。采访途中,一个个斯那定珠的故事感动着我,也照亮了祖国的山河。我要把他们的故事讲出来,让更多人知道,没有什么“救世主”,那些看起来不可完成的“人间奇迹”不过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埋头苦干。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是真正的英雄!

采访云南迪庆州巴拉村村民

采访云南迪庆州巴拉格宗筑路人斯那定珠

采访云南昆明花农

王文婷2011年9月转业至求是杂志社总编室。积极参加中宣部组织的“再走长征路”“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等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产业兴旺,老乡的日子也越过越旺》《从历史文化遗产中感悟和增强文化自信》等报道在“学习强国”平台阅读量均超过2000万。

(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主办的第七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决赛日前举行,由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全国性行业类媒体层层选拔推荐36名优秀记者讲述了他们参加“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重大主题宣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舆论监督报道的亲历故事。)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