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铁道报李蓉:见证中国奇迹感受中国力量

一笔画了一百年
人民铁道报社 李蓉
我的故事首先从这段视频开始。
2019年12月30日,中国铁路创造了一个新的历史,世界首列时速350公里智能型复兴号在地下102米深处穿越八达岭长城,奔向“冬奥之城”张家口。
世界上最先进的高铁与古老的长城同框。当时,我就在这趟首发列车上,作为记者记录下这一幕奇迹。
连着历史的京张铁路和通向未来的京张高铁,共同诉说中国人的筑梦之路。110年前,詹天佑主持建成京张铁路,打破了“中国人不能自建铁路”的断言。110年后,京张高铁在“人”字上加一横,实现了跨越百年的“大”飞跃。
我曾多次到京张高铁沿线采访,两个发现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个是在詹天佑纪念馆,我发现在修建京张铁路前,中华大地上已有16条铁路,但没有一条是中国人自主设计的。第二个是在青龙桥站,我看到一张照片:1937年北平沦陷,日军背着“三八大盖”步枪在青龙桥站里巡逻,背后就是詹天佑先生的铜像。
总书记曾说,一看到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悲惨场景就痛彻肺腑!那一瞬间,我们下定决心要做好京张高铁的报道。
在中国人心中,“京张”二字,有着特殊分量。我们30多次深入一线,跑遍了沿线的12座车站、10 座隧道、2座特大桥、174公里的线路,在零下20摄氏度的八达岭长城下拍摄京张高铁的画面,在10多米的天梯上采访建设者,徒步穿越隧道感受中国人的筑梦之路。
通车仪式那天,詹天佑的曾孙女詹欣握着我的手说:“小李,这一眨眼的工夫,列车就穿过‘人字坡’,当年火车在这里爬上爬下要78分钟。”
穿过“人字坡”,百年前中国人靠的是智慧,百年后靠的是实力。
在我12年的铁路记者生涯中,踏访过的隧道数量也有两位数了。但是新八达岭隧道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这座隧道全长12公里,有78个大小洞室,与地面的距离,最浅处只有4米,最深处却有432米。火车穿越隧道,只需要3分钟。这3分钟,凝聚的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实力。
隧道里“藏着”世界上埋深最深、规模最大的暗挖地下高铁站——八达岭长城站。中国工程师独创了精准微爆破技术,把震速控制在每秒0.16厘米左右,这就相当于在长城上轻轻跺了下脚。
在外国同行眼中根本无法实现,我们做到了,让世界文化遗产毫发无损。
如今,旅客在地下102米轻松换乘,乘坐长82米长的扶梯,快速到达长城脚下。
在采访中,我又有了新的思考。为什么京张高铁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智能高铁?
日日夜夜的追踪报道中,复兴号研发专家告诉我,京张高铁是世界上首次全线采用智能技术建造,首次应用时速350公里的自动驾驶,首次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保驾护航,创造了智能装备、智能运营等多个方面的“冠军”纪录。
建设专家告诉我,京张高铁与地铁最小距离不足1米,穿越北京市无数文物核心区,通过6条市政主干道、88条市政管线,这相当于在北京市地下做了一台巨型而精准的“外科心脏手术”,同时也建成了冬奥会历史上首个直达比赛核心区的高铁站。
仅仅凭借着先进的科技含量就能屹立在世界高铁之巅吗?随着采访的深入,我发现奇迹的背后,都是一个个大写的“人”的故事。
青龙桥站是京张铁路上唯一一座使用至今的百年老站。我在此多次采访一对父子,两代人70年坚守在大山深处。父亲去世前对儿子说:“存信,一定要守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座车站。”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京张高铁也和无数火车头一样,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助力复工复产中发挥“硬核”力量,数万名医务人员乘坐高铁星夜驰援;上万名调度员主动请战,24小时坚守,保障钢铁大动脉畅通……
为了中国人的冬奥会梦想,铁路人疫情期间一刻不停歇,“龙凤呈祥”“瑞雪迎春”奥运智能车型加班加点创新研发……
疫情期间,冬奥会交通配套工程投入使用,延庆支线如期通车……我们兑现了向全世界的冬奥会交通保障承诺。
如今,京张高铁旅游流也忙了起来,中国经济晴雨表的货物发送量不断创新高……
几年来,我们采写了近百篇报道,点击率达到上亿人次,拍摄的纪录片《小莫看京张》在海外传播。一位波兰网友留言说:“一看京张高铁就知道北京冬奥会定将精彩。”
放眼世界,没有哪个国家的高铁运营距离有中国这么长,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在如此短时间内建成世界上最先进的智能高铁,更没有哪个国家的高铁运营环境能同日横跨“冬夏”。
从“人”字到“大”字,一笔历经百年沧桑,一笔见证百年复兴。我庆幸,成为一名记者,在路上记录着一个个高光时刻。我期待着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一同坐着京张高铁感受中国速度和冰雪激情。我要把背后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记者李蓉参加京张高铁联调联试,采访相关专家。
记者李蓉在10多米高的天梯上采访八达岭长城站建设者。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记者李蓉采访负责发热旅客车厢消杀工作的铁路工作人员。
李蓉同志先后在《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编辑中心、北京记者站等岗位历练,并取得新闻专业副高级职称。该同志编辑采写的《“轨道上的京津冀”为三地协同发展提供动力》《世界世界首列时速350公里智能型复兴号穿越长城》《老外乘坐京张高铁:这也太方便了!》等作品先后获得中国人大新闻奖二等奖、中国产经新闻奖一等奖等奖项,在《中国记者》等核心期刊发表6篇学术论文。在2020年新闻战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迎难而上、表现突出,多次深入抗疫一线,采写出70多篇反映铁路干部职工战“疫”的感人作品,其中《不用开美颜!你脸上的勒痕是最美有的印记》《好消息!复兴号护送钟南山团队抵达武汉》《武汉医疗队驰援北京》等作品全网转载,得到广泛好评。
(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主办的第七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决赛日前举行,由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全国性行业类媒体层层选拔推荐36名优秀记者讲述了他们参加“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重大主题宣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舆论监督报道的亲历故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