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邓秀松:永葆赤子之心的"新闻诗人"

2020年11月09日13:52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邓秀松:永葆赤子之心的“新闻诗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扎根生活的深度,成就作品的温度,决定表达的高度。牢记初心,守正创新,服务人民。——邓秀松

11月6日,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颁奖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湖北长江云新媒体集团总编辑邓秀松登上领奖台,代表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发言。这是邓秀松职业生涯的又一“高光时刻”。从事新闻工作36年来,这位从大山深处闯出来的土家汉子,始终秉持一颗赤子之心,扎根一线,九获中国新闻奖,创造了多个第一。他说,做新闻一定要朝大处看、往小处做,择高处立、往平处行,向深处想、往浅处说。

以小人物反映时代大主题

2010年10月26日,长江三峡成功蓄水175米。在走过18年的建设历程后,三峡工程终于首次达到初步设计的正常水位。彼时,湖北广电联手中央台、重庆台共同策划大型现场直播,以记录这一重要历史时刻。直播总指挥的担子落在了时任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副总监的邓秀松身上。

邓秀松回忆,前期策划时非常痛苦,团队常常讨论到深夜,却苦于没有好落点。一天,又开会到凌晨3点,众人顺着坝区唯一的光亮找到一家小吃店。店主是一位年轻人,闲聊中,他无意间说自己是三峡工程开工那天出生的,一直陪着三峡大坝长大。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邓秀松心里一动。

“小伙子非常擅长讲故事,普通话中带点宜昌味儿,很好听。”邓秀松说,当时脑海里跳出一个想法:让这位与三峡大坝同龄的年轻人成为直播主持人之一,让他来讲述三峡大坝的故事及自己成长的故事。

此后,邓秀松成功说服三台领导,一个见证了三峡大坝建设过程的鲜活人物,就这样被巧妙地植入到直播中。与此同时,策划团队还在坝首第一县秭归与重庆朝天门码头设立分直播点,让两地群众相互“喊话”,首尾呼应,以此呈现三峡水库的整体面貌。

“整场直播中,时间与空间相互交织,且以基层小人物和普通群众为主角。”邓秀松说,他想通过这场直播告诉观众,千千万万小人物团结起来就是民族的脊梁。2011年,这场名为《高峡平湖 今朝梦圆》的三峡工程蓄水175米大型现场直播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深入基层一线练出“铁脚板”

深入基层一线,以小人物反映时代大主题,在邓秀松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这样的报道有很多。

1984年,邓秀松大学毕业后被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派到恩施山区做驻地记者。在大山深处工作的16年间,他跑遍了全州97%的乡镇,写出近2000件新闻报道、报告文学等,28件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项。

有一次,邓秀松去巴东县采访,结束后已经没有了回程的大巴车。后来在当地交警的帮助下,他在野三关镇搭上了一辆顺路的邮车。“车内是一位老师傅带着一个小徒弟。聊天的过程中,老师傅说,从宜昌到恩施的这条路,他已经跑了几十年,从开始的石子路变成后来的柏油路,再到现在的三级公路,沿途的镇村、人们的生活,如数家珍。”邓秀松说,聊了一会儿,他突然意识到,老师傅所讲述的不仅是一条路的变化,更是改革开放20年的历程,一个时代的故事。当晚回到办公室后,邓秀松连夜奋笔疾书写下稿件《37号邮车》。报道在各大报刊和电台播发后,引发强烈反响。

2000年,邓秀松被调回武汉,先后担任多个领导职务,但深入一线、锐意创新的“铁脚板”精神始终没变。由他撰稿和现场指挥的大型现场直播《庄户人家的笑声》夺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由他策划和组织的广播界首场广播+网络多媒体多现场大型现场直播节目《月映中秋党旗红》,感动无数湖北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党员。

在媒体融合中追求新闻梦

2014年7月,湖北广播电视台媒体融合工作开始起步,年过五旬的邓秀松参与湖北广电新媒体创建工作。

“历史仿佛回到过去,在上级领导部门和台党委的直接指挥下,我带着临时抽调的5个人又一次开始创业。”2000年,邓秀松因率先建立起省内第一个远程网络传输图文、音像的记者站而被调回武汉,上任第一周便运用ISDN技术搭建起一个内部网络办公系统,又用3个月时间,帮助全省13个记者站建立起自动化办公和网络传稿系统,彻底结束驻地记者“稿子要上天,路上跑几天”的历史。接着,他又接受台党委安排,与两位伙伴一道,用4个月时间创建起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健康娱乐频道(现更名为生活广播)。

相同的是“创业”,不同的是,这次邓秀松和他的团队用时更短。2014年9月28日,长江云APP、长江云微信公众号上线,半年后,经过集团整体运作,在省内市县的大力支持下,长江云新媒体平台诞生。省委决策,长江云上升为省级战略平台,如今已在全省布局了120个“云上系列”客户端,构建起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新闻生产和发布矩阵,实现新闻传播全覆盖。

长江云在平台建设过程中,也为内容生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宽广的舞台。6年来,邓秀松带领这支团队继续在媒体融合中追求新闻梦,生产了一批阅读量过亿的现象级融媒体产品,包括《一根秸秆的自白》《老乡,你有6个未接电话》《百天千万扶贫行动》等,先后有27件作品获国家级奖励,其中5件获得中国新闻奖。

邓秀松笑称自己是“新媒体圈的老人”,然而在同事们的眼中,他是融合传播的尖兵,是不老的“新闻诗人”。(记者 汤广花)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