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南方都市报社珠中江新闻部内容总监刘军——
深入"红区"暴风眼 书写"敢死队"群像
在微信朋友圈留下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两枚勋章的照片,作为打赢武汉保卫战的纪念,南方都市报社珠中江新闻部内容总监刘军随即投入到新闻一线的工作中。三次请战到抗疫一线,在武汉待了82天,深入高危重症病区采访,记录疫情期间武汉普通人的生活,见证这座城市的解封……《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近日来到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采访刘军时,对于亲历的这场战“疫”采访,他仍历历在目。
“我们什么都豁得出来”
三次请战,终于获得批准。2月5日,刘军接到通知后便踏上前往武汉的高铁,他被任命为中央赴湖北指导组宣传组广东报道小组的组长,率领广东媒体团队在一线接受宣传组直接指挥。参照抗击非典经验,尽管在广州做足了防护预案,抵达武汉后他还是发现所带口罩远远不够。顾不上防护措施的不到位,他和同事就投入到报道中。
刘军告诉记者,《南方都市报》共派出15名记者奔赴抗疫一线,摄影记者钟锐钧在医院缓冲区的门口拍摄从污染区走出来的医护人员,文字记者马辉深入武汉的各个角落观察城市的人情冷暖,视频记者刘威和陈冲扛着摄像机去捕捉城市的细节。“我们什么都豁得出来,这也是媒体人在前方的真实写照。”刘军斩钉截铁地说。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广东报道小组到武汉第二天,前方10个人,有9个人出现医学暴露,刘军自己也严重暴露了一次。这让刘军意识到病毒的厉害,为了报道的顺利进行,他制订了更为严密的防护措施。
“线上全媒体,线下多场景”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针对此次疫情报道提出的新闻理念。采访中,刘军关注到了吴海蓝和张小薇夫妇,他们在危难之时还心系对方,互相搀扶着走出了疫情阴霾。2月13日深夜,刘军采写的《一对武汉夫妻的生死劫》刊发,这篇暖新闻第二天迅速刷屏,小人物的故事中彰显出社会的大爱,集团随即推出多种形态的融媒体产品。
记录重症患者插管“高危90秒”
抗疫一线的报道任务强度大,对新闻选题、稿件质量要求都很高,并且要做到动态消息及时发、深度报道能跟进。刘军在武汉的前一个月每天只睡4个小时,努力克服精力极限和心理压力,并计划深入“红区”采访报道。
刘军告诉记者,《南方都市报》15名前方记者进入“红区”的次数高达152次。他本人更是几经协调,深入到“红区”中的暴风眼——高危重症病区采访。“新闻职业要求,记者必须到一线去!”刘军加重了语气。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是专门收治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医院,驻扎着17支医疗队,出入管理严格。刘军按照最严格的三级防护标准进入同济光谷院区ICU病房采访,在这里他和同事待了近3个小时,近距离拍摄“医生敢死队”成员高峰、杨萍为重症患者插管的“高危90秒”,记录了同济光谷院区院长刘继红、医生周宁,华山医院呼吸科主任李圣青等医生群像,采写了《武汉医生敢死队》《武汉大决战》等深度稿件。
4月8日凌晨,刘军在高速公路口,看到第一辆汽车出城,江城终于打开了通道。见证了武汉解封,他的心情十分激动,觉得“武汉像一个垂危的病人恢复了心跳”,也就有了这篇《1100万人暂停轨迹,从封城到解封,武汉76天经历了什么?》的报道。“用专业的新闻报道,打赢武汉保卫战!”刘军自豪地说。(记者 徐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