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坚持7天7夜为160名医护人员拍照的经历,让《重庆日报》摄影记者谢智强思考——

《重庆日报》谢智强:镜头对准谁?作品记录啥?

2020年12月17日05:57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石涛 摄

“谢记者,评论区好多人在帮我征婚”“强哥,我的家人都来给我加油鼓劲了”……很多医护人员向《重庆日报》摄影记者谢智强表达感谢时,语气轻松亲切。

“坚持7天7夜,为重庆市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160名医护人员拍照,是令我终身难忘的一段采访经历。”回忆起在武汉抗疫一线战斗的62天,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的谢智强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坦言。

东拼西凑,搭起临时影棚

为什么要为重庆市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160名医护人员拍照?这要从谢智强采访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医生蔡佳说起。蔡佳是武汉人,因为工作关系,他已有近3年没见过父母了。而他的父母,就住在离责任病区不到10公里的地方。

谢智强告诉记者,蔡佳曾因肺部受损做过肺部切除手术。疫情期间,他接诊了医院首名确诊患者。隔离刚结束,便主动请缨到武汉参加抗疫。蔡佳说,他很牵挂父母,但抗疫一线更需要他!

在抗疫一线,像蔡佳这样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于是,谢智强决定,在采访之余为医护人员做点什么。“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选择用镜头记录他们的心声。”

从重庆出发时,谢智强没有来得及携带大型灯具。“当时的武汉,搞到灯具很困难。”无奈之下,谢智强将希望寄托在网购平台。然而,他收到最多的回复却是:疫情期间无法发货。

“你这个时候在武汉买灯具干什么?”几经周折,网购平台上一个武汉本地人曾诤回复道。令人没想到的是,在得知谢智强准备为医护人员拍照的计划后,曾诤立马答应无条件让他使用灯具,并热心帮他张罗影棚的事情。就这样,只用了两天时间,谢智强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东拼西凑搭起了一个临时影棚。

不录出心里话,“决不罢休”

护士罗义佳是谢智强的第一个拍摄对象。刚开始,罗义佳略显拘谨,对着镜头不知该说什么。谢智强告诉她:“镜头的另一面就是你的家人和朋友,就像平时打电话一样,想说啥就说啥,说多久都可以。”

“为了不妨碍队员倾吐心声,我每次按下录制键后,就悄悄走到一旁静静聆听。”在与医疗队沟通后,谢智强和报社后方策划了《前线医务人员吐心声……》系列报道,将用图片和视频记录下的160名医护人员的心声通过新媒体方式传播出去。

谢智强对记者坦言,为160人拍摄图片和视频,工作量非常大。“我几乎站着从早拍到晚,深夜整理、制作素材,平均每天17小时高强度作业。我想用这组影像回馈队员和他们的家人。照片都是按影楼标准,一人一套至少10张不重样。视频不录出心里话,我也决不罢休。”

7天7夜,谢智强几乎快累垮了。但医疗队员们的真诚话语、评论区的暖心鼓励让他继续坚持着。这组系列报道发出后引起了强烈关注与反响,全网点击量突破3亿。

镜头里感悟,他在一线入党

疫情发生后,谢智强第一时间向重庆日报社编委会申请放弃假期。从大年三十起,他便参与重庆的基层抗疫工作报道。

2月1日,作为第一位进入重庆地区救治病房的记者,谢智强深入重庆医科大学永川医院隔离病区,不间断跟踪拍摄采访24小时轮值医生张爽的工作点滴,全媒体展现医护工作者的大爱与担当。谢智强独自拍摄、配音、撰文、剪辑完成的《武汉一线记录》发布后深受好评。

主动请缨跟随重庆市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到达武汉后,除完成随队责任病区(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病区)的采访,谢智强还兼顾重庆所有在武汉的医疗队的采访,涉及方舱医院、武大东院重症病区、金银潭医院等地。他采写制作的《全副武装打探方舱医院》《临时回家 他与父母隔栏相见》《武汉沌口方舱医院休舱》《“不破楼兰终不还”在本该回家的日子,这批医疗队继续逆行》等报道,分别以头版头条和图片版的形式在《重庆日报》刊发。

“在我的镜头里,我读懂了责任,看到了奉献,目睹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感受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这是一堂堂生动的党课,让我思考,我的责任是什么?我的镜头对准谁?我的作品记录啥?”带着这份感悟,谢智强毅然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在武汉抗疫一线入党。“作为党报摄影记者,我会坚持用自己的镜头记录我们前进的故事。”谢智强坚定地说。(见习记者 李美霖)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