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十亿次阅读!这个人物专栏,靠什么做到了唯一

2020年12月29日07:37 | 来源:中国记协网
小字号
原标题:看招 | 十亿次阅读!这个人物专栏,靠什么做到了唯一

  编者按:在中国记协、湖南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2020中国新媒体大会上,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获奖作品主创代表,现场分享创作经验,揭示创新路径,探寻创优规律。今天,我们邀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一等奖获奖作品《光明追思》主创代表、光明日报突出贡献知识分子联络办公室主任吴娜分享创作感受。

  《光明追思》是光明日报从2018年10月底起开设的新媒体新闻专栏。通过这个栏目,我们希望在报纸版面之外,再经由微博、微信、客户端、网站等各个端口,及时报道我国突出贡献知识分子的逝世消息,追忆他们的精神品质和爱国情怀,回顾他们的卓越成绩和奋斗历程,由此传递党中央对广大知识分子的关心关怀,推动营造见贤思齐、追忆名家的社会舆论氛围,汇聚和传播社会正能量。

  自推出以来,《光明追思》因定位准确、特色鲜明以及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得到广泛关注,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在内的多家媒体的微博、微信公号均大量转载、引用《光明追思》的内容,形成声浪式传播效果。

  同时,《光明追思》注重报、网、端、微各平台联动,消息、通讯、新媒体产品等多体裁呈现,凸显出了很强的媒体融合属性,目前已形成报纸、网站、“两微一端”的全媒体报道格局,多平台联动迅捷,成为有光明日报特色的品牌栏目,影响力持续上升。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一等奖获奖作品《光明追思》主创代表、光明日报突出贡献知识分子联络办公室主任吴娜,在2020中国新媒体大会上分享创作感受。

  据统计,2019年1月至12月,《光明追思》相关内容在微博微信头条号抖音等各平台积累近5亿次阅读量。

  2019年1月1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于敏逝世后,《光明追思》第一时间通过各个端口首发了逝世消息,并配发了光明日报在2015年报道于敏院士的人物特稿,让整个报道既迅速及时,又丰富可读,引发了全网关注。其中光明日报官微阅读量不到4小时迅速突破千万,微信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栏目创办以来,相关内容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各平台积累近10亿次阅读量。

  在2019年内去世的33位院士中,包括我国气象卫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首席高级技术顾问孟执中;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梁敬魁等的逝世消息,均由光明日报率先发布,并形成网络追思氛围。

  栏目内容多次登上微博热搜前十名,多篇稿件微博阅读量超1亿、微信阅读量超10万。

  《光明追思》是光明日报70多年来深耕知识界,不断沉淀后的结果。正因如此,它才能得到广大知识分子的认可,被认为是“一眼望去,只有光明日报才能办的栏目”。此外,进入《光明追思》视野的知识分子皆为当代贡献突出、声望卓著的专家,将这些已故名家大家的故事和风采长留纸间、心间,本身即具有厚重感。

  自创办以来,“光明追思”不断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积极反馈,特别是那些在各自领域贡献卓著、却默默耕耘少有人知的院士、科学家逝世后,光明日报第一时间报道其生平事迹、刊发追思文章,他们的家属亲友以及所在单位、所在领域的同事和后辈等,很多都对我们表达了谢意。

  比如,有高校党委负责人表示:《光明追思》致敬突出贡献知识分子、传承科学家精神,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标注了新时代价值高度,凝聚起广大知识分子的人心和力量。

  《光明追思》的新媒体平台评论区里有很多令人动容的留言:“愿每一位默默奉献、刻苦钻研的科学家都能受到社会的最高尊敬”“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捧的明星”“大师远去,我辈当自强”……

  扫一扫海报中的二维码,可查看《光明追思》相关视频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光明日报作为以知识界读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央主要新闻单位,把脉知识分子的新期待,回应知识分子的新诉求,优化知识分子服务工作,不仅需要了解、把握、研判读者的心理动态,还要以好的形式、好的包装将好的内容呈现出来,二者缺一不可。(作者吴娜系光明日报突出贡献知识分子联络办公室主任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为“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

(责编:宋心蕊、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