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5G打开虚拟现实的想象空间

2021年01月11日09:2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原标题:5G打开虚拟现实的想象空间

  人们在江西南昌绿地国际博览中心体验VR观影。

  徐 铮摄(人民图片)

  戴上VR(虚拟现实)眼镜,新疆喀纳斯湖的美景实时呈现在眼前;通过VR修复技术,人们可以观赏景德镇御窑昔日盛景;进入微信小程序,足不出户就能全景观看楼盘样板房……虚拟现实技术解锁的多种应用新场景正变成现实。近年来,中国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稳中向好,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行业应用愈加丰富。据赛迪顾问公司预计,中国VR、AR(增强现实)市场规模将在2022年突破千亿元,成为全球虚拟现实市场的增长中心。

  智能变革的重要推手

  2020年以来,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领域日益丰富。5G+AR远程会诊系统、AR查房、VR监护室远程观察及指导系统等解决方案,能有效提升诊疗效率;非接触式AR测温、AR车辆管控系统等,有效避免人流、车流“扎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VR教育、VR协同办公、VR/AR远程巡检等新场景,改变人们的学习和工作方式,提升信息共享效率;VR看房、VR旅游等新业态,让线下业务走向线上,带来全新服务体验。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任爱光认为,5G商用加速到来,开启了VR/AR产业发展的新一轮热潮,推动VR/AR的应用范围从直播、游戏等消费娱乐领域,加速向工业、医疗、教育等垂直领域渗透,实现规模化发展。工信部曾提出,要引导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支撑能力,推广5G+VR/AR、赛事直播、游戏娱乐、虚拟购物等应用,促进新型信息消费。“虚拟现实已经成为智能化变革的重要推手,将催生巨大的产业空间。”任爱光说。

  业内人士指出,虚拟现实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代表性技术,其独特的沉浸性、构想性和交互性,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于驱动数字经济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最难的就是落地”

  虚拟现实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将极大拓宽现有边界,为各行各业增值增效,并引发全新的应用场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增强和虚拟现实中心教授蔡奕渔接受本报采访时说:“未来VR设备可直接捕捉人的思维和感官反应,甚至在形态上可直接与人体结合,比如像隐形眼镜一样直接接触眼球,从而将人体现有的功能增强。”

  在虚拟现实硬件设备逐步完善的同时,内容和应用的缺乏仍是制约行业普及的一大瓶颈,弥补生态短板、打造产业链成为当前虚拟现实行业的发展关键。

  “虚拟现实全面应用,离不开全面强大的算力服务支撑。”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洪添曾表示,随着新技术的发展,VR已经变得触手可及,在游戏、直播、仿真等众多领域开始落地,并不断向制造、医疗、教育、智慧城市等领域渗透,产生各类创新应用,推动VR新时代的到来。这就要求计算、连接、应用能够获得更大的支持,需要更智慧的计算、联接、应用。

  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认为,包括VR在内的一系列新兴技术,最难的就是落地。想要破除“难点”,应努力做到“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尤其是“现实”部分。“我们要仔细梳理一下,什么样的行业、流程、内容能够被数字化(虚拟化),然后引进算法和计算能力,将‘虚拟’与‘现实’结合起来。”

  有专家指出,面对长时间使用VR设备可能产生的眩晕不适感、VR领域优质内容持续产出的瓶颈,应该思考如何培育符合市场期待和社会要求的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

  行业人才缺口较大

  VR+游戏、VR+展览展示、VR+智慧文旅、VR+视频……这一切VR技术的美好应用场景,都有赖于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的策划与开发。当前,虚拟现实领域的人才缺口较大,急需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予以支撑。2020年人社部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16个新职业信息,其中“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备受关注。教育部也已将“虚拟现实技术”专业划入工学门类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

  《虚拟现实从业人员能力要求》等五项人才培养行业标准启动会近日在北京落幕。据悉,《虚拟现实从业人员能力要求》是第一项面向虚拟现实从业人员的行业标准。专家表示,通过建立统一的虚拟现实从业人员能力衡量通用准则,有助于虚拟现实相关人才的培训与培养,促进虚拟现实从业人员能力的整体提升,为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蔡奕渔表示,中国将“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纳入新职业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对于新方向人才的培养和积累是很好的引领。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不仅需要精通虚拟现实技术,还需要掌握与之相关的通信工程、智能硬件、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知识,也应具备一定的产品经理思维,将前期开发和后期应用有机联结。“高素质的虚拟现实技术人才,既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交叉研究的能力非常重要,心理学、工程、电脑、数学、设计,都会在虚拟现实中体现。”蔡奕渔说。

  (本报记者 谭涵文)

(责编:刘微、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