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K纪录片《新山海经》 聚焦对口扶贫
聚焦脱贫攻坚战中的“广州经验”“广州智慧”“广州力量”,4K纪录片《新山海经》以4集篇幅,记录了20余位广州对口帮扶地区的代表性人物及他们的脱贫攻坚故事,展现着广州在对口帮扶地区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医疗扶贫、教育扶贫、民生扶贫等方面的实践。
该片自2021年1月1日起在广州广播电视台多个频道播出以来,收获诸多关注。
《风起》《出山》《牵手》《芳华》四集的主题也与广州在对口扶贫中的步伐和内在逻辑相关联,多角度、全方位地解构着广州在对口扶贫中的解决对策和特色路径。
大跨度叙事,记录真实变化
如何凸显“脱贫攻坚”的时代主题和历史意义?从创作角度来讲,就需要通过大跨度的叙事时空转换,在对地区脱贫前后的变化对比中,才能有生动直观的显现。另外,深度贫困地区大都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人与自然的矛盾经常是构成纪录片前半段叙事的重要线索。
这样的特点就对创作强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团队需要深入贫困地区,对拍摄对象要进行长时间的跟踪记录,甚至是经年累月的蹲点拍摄。
具体到本片来看,摄制团队足迹遍布贵州省毕节市、黔南州深度贫困县,以及西藏波密县、加查县等西部地区,历时半年,行程超过一万公里,取景地点大多位于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等地,全程采用4K超高清记录,拍摄原始素材近100个小时,后期制作3个月,身体力行地践行着纪录片人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风格化叙事,讲述特色扶贫路径
在脱贫攻坚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常常会碰到一个“烦恼”——素材太丰富,故事线索不仅丰富多样而且都曲折动人,镜头下的人物也都真实、接地气,让创作者难以取舍。
在深入贵州毕节和黔南等西部深度贫困地区后,该片将目光聚焦在诸多典型人物的个体选择与拼搏故事,呈现出脱贫攻坚中的“广州经验”“广州智慧”“广州力量”,在故事化叙事中描绘出广州在对口扶贫工作中走出的特色扶贫路径。
要让贫困的山区脱贫,产业扶贫是首选。例如首集便通过梁安莉、周巧、张滟、曾聪、杨龙先、文革学等人的创业、就业和企业发展故事串起了产业帮扶思路下的广州对口扶贫成果和积极效应。
“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医疗扶贫等和东西协同发展的思路贯穿于片中的诸多故事与扶贫理念之中。其中不仅有来自广州的青年奋斗者的梦想与热血,也有广州政府、广州企业对西部地区的深度帮扶。
本片遵循着近年来南派纪录片创作的一贯特点,将区域特色和时代发展相结合,在“广州经验”的主题下,去选择适宜的拍摄对象,这确保了焦点集中而不散、特色鲜明而不泛。
“扶贫者”与“脱贫者”的全面记录
在脱贫攻坚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视角上,需要完成“他救”与“自救”之间的全面对话。驻村扶贫干部、外来优秀人才等贫困地区的“他者”,因居于脱贫攻坚带头人的位置,常常成为镜头下的主要发声者,村民则经常处于沉默或是极少发声的状态。纪录片需要回避这种话语不平衡的状态,因为纪录片的真实性不仅要求客观记录,也要求全面记录。
本片从小人物故事切入,呼应“东西部扶贫协作”这一大命题。贵州黔南打造“云海花田”的创业青年梁安莉和中井村的打工青年周巧,以扶贫水帮助一方群众成功脱贫的许曼梨和肖埈锟,就读于“广州港集团班”的贵州青年张荣志和朱羽,在西藏修桥筑路的广州工程人朱志钢,以及将藏药引入广州的藏族企业家嘎让清绕……
片中,既有广州对口帮扶地区代表性人物的故事,也有当地村民自发谋脱贫、求致富的生动故事,两种视角的阐释、两股力量的结合,才最终书写出鲜活生动的脱贫故事,讴歌着披荆斩棘、迎难而上的时代精神。
以情动人,拉近彼此距离
脱贫攻坚纪录片还应追求“尚善”的创作态度和人文情怀,要将时代的家国情怀,团队的理念价值和个体的心路感受都有机地融入其中。所以跨越山海的不止有“经”,更有“情”。
片中,来自不同地区的奋斗者们因“东西部扶贫协作”而结缘。在脱贫攻坚一线,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奋斗,为脱贫攻坚贡献着点点星光。
让资源出山,引消费进山,经过线上线下畅通销路,以联产联销促进扶贫;一再申请延长支教时间,帮助大山深处的孩子开阔眼界,从而提升教育水平助力精神脱贫;开展组团式帮扶,从帮助当地医院培养人才到引进先进医疗技术,为落后山村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组织技能培训,让对口地区的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高质量就业……广州精准施策,聚力东西部扶贫协作,助推对口帮扶。
《新山海经》不仅从一线奋斗者助力脱贫的生动故事和实践经验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理念和经验,描绘出一幅脱贫攻坚的壮美画卷,更饱含着激励人心、催人奋进的暖心力量,拉近了粤黔两地人民之间的心灵距离,留下了一段温情脉脉的脱贫攻坚影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