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青少年网络素养亟待提升
日前,《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0)》显示,青少年网络素养总体平均得分为3.54分(满分5分),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一直以来,青少年都是网民“主力军”。截至2020年6月,我国29岁以下青少年网民占38.2%。如何有效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网络价值观,成为数字化时代重要任务。
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离不开家长参与。绝大多数青少年第一次接触网络是在家庭或学校,家庭环境、学校配套设施与教育方式方法等,都影响青少年网络价值观的形成。《报告》指出,父母共同陪伴的青少年网络素养得分最高。这是因为经常得到父母陪伴的青少年,拥有更多机会学习网络知识,掌握上网工具的操作方法,父母也可以对子女上网活动频率、浏览内容等进行监督,防止“网络沉迷”现象发生。因此,家庭教育环节上,父母要充分发挥提升网络素养对子女成长的积极作用,有效化解网络负面影响,为子女上网“把好关”。
尽管学校开设与网络相关的课程,但并没有把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作为一项与基本技能挂钩的课程或者教育内容来设置。为此,教育部门与学校应强化教育系统主阵地作用,打造符合青少年接受能力的课程体系,从网络知识、网络技能、网络安全、网络创新等各个方面综合提升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增强青少年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能力,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网络平台责无旁贷。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为青少年提供拓宽眼界的渠道,一方面可能导致青少年沉迷网络,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网络平台要担起责任,积极监管,自我约束,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平台环境,防范网络有害信息传播,健全平台“防沉迷系统”青少年模式,为青少年营造安全、健康、温馨的网络清朗空间。
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必须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调查发现,居住在农村的青少年网络技能素养、网络安全素养、网络规范素养和网络学习素养四个方面均低于平均值。保障农村青少年提升网络素养基本权益,也是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体现。合理配置网络资源,完善相对落后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网络公开课等形式,让乡村青少年享受与城镇同龄人平等的网络教育机会。出台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走下去”,倡导形成社会共同参与的青少年网络素养培育格局。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走在时代前沿的“弄潮儿”。社会各方携手,合力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帮助他们在数字化时代更好成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