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日夜》传递中国式爱的力量
日升日落,生生不息!首部战疫纪录电影《武汉日夜》今天登陆全国院线。该片由30位摄影师在2020年疫情最严峻的时期坚守武汉的各大医院拍摄而成,影片将镜头对准疫情考验下的普通人,有夜晚睡在车里的医护人员,有想吃开水泡馒头的病人,有接送孕产妇的志愿者,有等待妻子出院的丈夫……影片细节朴实温暖,克制不煽情,传递中国式爱的力量。
初衷:懂得有爱才能无畏前行
拍摄素材在先,决定创作纪录电影在后,《武汉日夜》是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创作过程。
“从2020年初,我们电影频道做了大量与抗击疫情相关的节目,包括《最美的平凡》《两地书》《战疫故事》《阳台里的武汉》等,这个过程逐步累积起了1000多小时的素材。我们每天看这些素材,每天都被感动着。人能够如此坚韧地活着,也让你重新思考生活。”影片总制片人李玮说。
总有些事应该被记录,总有些人让你相信希望。谈到影片创作初衷时,李玮表示,《武汉日夜》没有使用一句画外音,没有编写一句台词,真实记录下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每一个平凡的人和家庭,让我们更加懂得有爱才能无畏前行,紧紧拥抱热气腾腾的生活。“《武汉日夜》有泪水,但更多传递给大家的是爱和温暖,是珍惜我们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亲情和陪伴,让心变得坚强温暖。”
拍摄:用生命记录每一帧画面
“很多镜头都是流着泪拍完的,我们告诉自己一定要用心把这些记录下来!”为《武汉日夜》拍摄视频素材的这支摄影师队伍被称为“战地摄影连”,这30位并非都是专业的电影摄影师,大部分来自湖北各家媒体,甚至在影片剪辑完成前,导演和摄影团队还“素未谋面”。
在一线的那些日日夜夜,“战地摄影连”的摄影师既是记录者、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和陪伴者。几位摄影师都还清晰记得当初遭遇的几次“惊心动魄”——跟车时意外划破防护服,突发状况出现时来不及做全保护措施的跟拍……摄影师唐小洲回忆,第一次换防护服时,他紧张得可以听见自己的心跳。“战地摄影连”的其他成员也坦言,自己前往病区和ICU前想过很多,有顾虑,有害怕,但真正进入一线,一切的担忧又都被抛在了脑后。
摄影师陈亮在拍摄的三个月里跑了1万7千公里,每天开着车在武汉三镇转,寻找线索,一个人干掉了好几箱红牛,饿了就吃点面包、泡面,以至于患上胃溃疡。但他说,当时家里人都很支持他的工作,为他能够到一线参加拍摄而骄傲。
拍摄期间,医生和患者之间自然流露的真情,让摄影师陈卓格外感动,他说大家经常是一边哭一边拍。“镜头中,一位患者孟大爷跟医生和护士说,你们是‘迎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人’。医生却回复道,患者才是真正的英雄,他们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跟病毒战斗,我们只是过来帮他们打仗的援军。”导演曹金玲记得,一位患者的亲属曾跟她说过,摄影师的镜头让他得以用另一种方式待在妻子身边,将无法与亲人说的话一一倾诉,这些于逆境中传递的力量,已远远超过了记录本身。
看过三遍《武汉日夜》剪辑版的现场导演谭海燕动情地说:“《武汉日夜》是我们这么多人的心血之作,观众可以看到我们武汉人是怎么从灾难中熬过来、挺过来的,这些不可以忘记。”
好评:搭建充满希望的心灵方舱
《武汉日夜》用电影化的视听语言,通过平凡人的故事,表达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主题,也讴歌了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市。武汉的日日夜夜,也是中国人的日日夜夜。
影片日前点映时,获得如潮好评。《武汉日夜》打动观众的已非简单的泪奔,致敬英雄、向阳而生、无畏前行成了这部电影在网络上最热门的关联词。
在主持人康辉眼中,《武汉日夜》会成为很多人的收藏,“电影没有过多的渲染,而是以一种极其克制的情绪和手法,记录下那段难忘的日子。而正是这种克制,让内心的力量更加澎湃。”白岩松说,经历过这些特殊的日子,有些人可能不忍再看这些瞬间,“但我觉得,恰恰是在此时看这部纪录电影,才能更多更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爱的价值,《武汉日夜》会鼓励我们每个人继续前行。”
《武汉日夜》不仅带观众直击抗疫现场的生死瞬间,更传递出大爱与希望。一位观众观影后评论:“生活是如此残酷,可我们却又这么热爱。电影没有一直沉浸在悲痛中,痛苦之后,我们无比欣喜地迎来了很多新生命,也看到了新希望。”(记者 袁云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