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山海情》塑造苦乐交织的村民群像

2021年01月24日09:20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村里的女子为了一头驴就能嫁人”“兄弟仨只有一条裤子,谁要出门给谁穿”“扶贫下拨的珍珠种鸡被偷抓吃得只剩下最后一只”……电视剧的开篇,一个生活环境艰苦、村民观念根深蒂固的涌泉村便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一秒回到20世纪90年代的西海固。

  《山海情》目前正在6家卫视和三大视频网站同时播出。该片跳出传统主旋律电视剧叙事与创作套路,展现了扶贫题材的独特魅力,以豆瓣9.3分的成绩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热度还是口碑均表现不俗。

      在细节处见生活,在温情中见人心

  作为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海固的移民们在国家政策的号召、福建的对口帮扶下,不断克服困难,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山海情》以朴实、接地气的叙事风格,温情细腻的视角,描绘出扶贫路上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和人物,在体现主题的同时又串联起角色的亲情、爱情、友情等话题,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画面中全体人物灰头土脸的造型、简陋的办公室与漫天黄沙的户外环境,高度还原了当地20世纪90年代贫困的生活状态与自然地域特征,更是通过“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蚊子都能把人给吃了”“饿得直吐酸水”等村民看似幽默实则质朴真切的抱怨,全面立体地再现故事主角所处的环境,种种细节离不开一个“真”字,获得不少观众点赞。

  与剧中贫困、萧条的环境产生鲜明对比的是,生活在其中的人物是鲜活、生动、有情的。《山海情》聚焦放大了“人”的故事,以细节绘深情,将更多的温情和“烟火气”呈现给观众。新上任的年轻基层干部马得福,怀揣着理想,帮助村民完成“吊庄移民”工作,又软磨硬泡给移民村通电,最终带领村民用行动兑现“塞上江南”的承诺;马得福的青梅竹马李水花被父亲“卖”到邻村,她选择抵抗、拼命出逃,但最终为了父亲向命运妥协,当丈夫意外残疾后,又独自一人撑起整个家,那句“这就是咱俩拴到一起的命”与流下的眼泪,真实又无力;马得福看到年轻叛逆的弟弟马得宝受伤时心疼的神情,消除隔阂后的兄弟情也让人为之动容;还有马得福和福建来的扶贫干部陈金山,两人互帮互助,收获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为剧情增添了不少笑点……网友评价道:“这部剧能够追下去,是因为它写实,是感动到心里的传奇。”

  “这是一个非常有情怀、有情有义、有意义的改革故事。”马得福的扮演者黄轩说,“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接触基层干部,他们是希望,是光,带领这么多人脱贫致富,在这里我由衷地向他们致敬”。

      演员真实无滤镜,剧情角色接地气

  2020年以来,脱贫攻坚题材成为一个新的创作热点。虽然大多数此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不少地区脱贫的真实举措与扶贫干部的形象,但人物脸谱化、扶贫桥段符号化、表达空洞化仍是不少扶贫剧的通病,观众不感兴趣或易产生审美疲劳。《山海情》采用纪实的创作手法,剧中没有领导讲话,没有说教口号,没有脸谱干部,用一个个有血有肉、真实接地气的故事与人物形象,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味道。

  剧中的演员个个乡土气十足,真实不加滤镜,从头到脚都注重细节,甚至连强烈日晒下、大风吹后脸上皮肤干燥的颗粒与纹路,都清晰可见。黄轩饰演的年轻扶贫基层干部马得福,黑红脸庞上的两团高原红与淳朴的乡音,让观众觉得就是那儿土生土长的少年。张嘉益饰演的村支书马喊水,顶着歪了的帽子,皱着眉头,嘴里叼着小树叶,网友感叹道:“那个年代的大西北,面朝黄土背朝天,张嘉益老师的眉头就没放下来过,这种太阳照得人睁不开眼的感觉,真的太真实了。”还有热依扎饰演的“硬女子”李水花、闫妮饰演的严苛县长等女性角色,造型也一改以往风格,素颜上阵。

  贫困之苦、脱贫之难也写在每个村民脸上,所有演员身上的衣服就像用风沙洗过一样,轻轻一拍扬起一股烟。其中西海固移民途中遭遇沙尘暴而被击伤头部的剧情更是还原了“干沙滩”的真正内涵,一位网友感同身受地写道:“跺开西海固的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演员们个个灰头土脸,但是他们能让人一秒入戏。演员们与角色深度融合,配上当地方言,塑造的“土味儿”角色极为传神,令观众生出“不是在演生活,这就是生活”的即视感。

  拍摄环境也异常艰苦,剧中呈现的风沙环境正是剧组人员的真实工作、生活写照,主演黄轩回忆:“真的很不容易,我们的拍摄地没有水,没有电,连一棵树、一个纳凉的地方都没有,要重新建立一个家园,而且是建成现在的‘塞上江南’,是不可思议的。”全体演职员也感慨:“从地窝子到土坯房,既是闽宁村的成绩,也是《山海情》主创团队的突破,我们都是《山海情》当中的一个元素。”

       土味方言真实还原,探索主流题材新做法

  不说教,不煽情,细节处见真功夫,《山海情》打开了主流题材创作的新路径。此外,《山海情》在语言风格上,也衍生出了新“玩法”。

  《山海情》目前正在6家卫视和三大视频网站同时播出。其中,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浙江卫视播放的是普通话配音版;东南卫视、宁夏卫视及跟播的深圳卫视播放原声版,也就是方言版;三大视频网站同时上线了原声版和配音版。

  随着剧情发展,高浓度的西北“金句”让观众直呼“上头”。不少网友拿出小本本,记录下了这一句句台词:“天天谈未来,未来可不就是还没来嘛!那不就是一个梦嘛!”“贫穷真的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用方言拍《山海情》是剧组创作和筹备这部电视剧时决定的。当时剧组扎根宁夏采风,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沉浸式体验当地生活。在感受剧情氛围的过程中,剧组捕捉到当年一个真实的情况:对口扶贫的福建干部来到西海固,听不懂当地人讲话,当地人也听不懂福建话,扶贫的第一关就是语言关。

  很多看过原声版的观众对剧中演员们使用西北方言进行表演赞不绝口。有观众表示:“西北话一出,马上就有那味儿了”“全程方言演出,感觉自己不是在看戏,恍惚间我就是涌泉村村民。”导演孔笙介绍:“我们做了这样一个努力,坚持用了方言,也用了大量西北演员,主要就是想让《山海情》接地气,更贴近生活,让观众更笃定地相信戏剧背后是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在《山海情》中,西北方言的使用更加突出了西北人直愣、淳朴的特质,令人物塑造既生动又具有感染力,颇受观众喜爱。从播出效果看,方言版《山海情》展现了地域方言在电视剧作品中的独特魅力,为剧中西北地域的生活质感带来了“灵魂”。孔笙说:“当我们深入西海固地区后,对方言的感受就更强烈,那一方人就是如此,他们的性格、喜怒哀乐就是这样。由于西北地区地域辽阔,‘十里不同音’,我们参考了宁夏和陕西西安等各地方言,组合形成了剧中的泛西北话,福建方言采用的是福建普通话。”于是,闽宁两地语言不通所产生的现实场景在剧中重现,并以充满喜感的方式放大,“方言梗”起到了活跃剧情的作用。

  方言的运用,不仅能够展现浓郁而又深厚的地域文化,丰富人物形象,帮助观众入戏,也营造了强烈的喜剧性格调,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普通话配音版本的存在,像一个标配;西北方言版本的探索,让人们感受到了主流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在细节上凸显出的诚意。(牛梦笛)

(责编:郭冠华、刘颖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