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在线 青年“医生”给铁轨“做B超”
去年共检测出900多个伤损
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有一群每天24小时无休的“南翔青年医生”。这支团队共有72人,平均年龄33岁,他们的工作是专门给铁轨“做B超”。
春运来临,上海铁路局上海大机运用检修段探伤车间副主任孟凡刚工作起来尤为谨慎。他介绍,每年的11月到次年3月,既是铁轨“感冒”高发期,又进入繁忙的春运期,铁轨运行不能有一点闪失。
每天,孟凡刚和同事都要开着一台活动的“B超机”——钢轨探伤车,在铁轨上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过程中,“医生”们要进行数据记录和检测。
遇到铁轨上像“息肉”“结节”这样的小毛病,他们会做一个简单记录;遇到“大肿瘤”,他们要立即反应,即时上报给工务段的同事,提醒他们迅速来给铁轨“做手术”。
“每天每台车大约检测200公里,有的新线路可能只有几处伤情,老线路可能会有一二十处伤情。”孟凡刚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铁路轨道由于长期暴露在外,受到风吹日晒雨淋,再加上繁忙路段承受高强度列车压力,经常会出现“内伤”。这种“内伤”用肉眼几乎看不出来,要靠探伤车上的超声波检测系统识别,“哪怕只有1毫米的内部伤损,经过列车多次碾压后,也有可能变成大伤”。
过去为铁轨探伤主要依靠人工探伤仪,由工人推着探伤仪,行走在铁轨上,时速大约每小时3公里。探伤车引入后,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最高检测时速可达到每小时80公里。探伤车还能实时对3-5毫米的螺孔裂纹进行有效探测,而人工探伤仪仅能检测到5毫米以上的螺孔裂纹。
上海大机运用检修段曾算过一笔账,人工探伤仪每台需7人配合,而探伤车同样配备7名人员,使用探伤车能比人工探伤仪每小时多检测70余公里,以每公里550元单价核算,每小时能创造效益3.85万元。
孟凡刚和同事就像超声科的专业医生,每天给铁轨做完B超后,还要出具一份“诊断报告书”。他们要在密密麻麻的数据里,找到那些需要修复的“可疑病灶”,不仅要指出病灶的具体位置,还要描述病灶的形态、大小。B超报告越精准,后续的“手术医生”开刀效果就越好。
这群超声科医生目前的“手术复合”准确率在44%左右。2020年,探伤车间72名“医生”共检测了173090公里的铁轨,每条高铁线路一年做8次B超,每条普通铁路一年做12次B超,全年共检测出900多个伤损。
冬天是“探伤”最频繁的季节,这群铁轨医生的工作时间通常是凌晨2-3点。“白天给普速铁轨做B超,夜里给高铁轨道做B超。”孟凡刚告诉记者,春运期间,高铁线路尤为繁忙,对高铁的探伤要求相应提高,冬季要给高铁铁轨做4次B超,春运期间要检测超过两万公里铁轨,“常常要在探伤车上待10个小时不下车,每次吃饭都麻烦路过的站点工务段帮忙送饭”。
据悉,随着徐连、盐通、沪通等上海铁路局运段新建铁路的开通,探伤“医生”的任务量仍将继续增长。(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