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2021年新闻战线“新春走基层”活动>>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

凉山一碗水村告别“一碗水”

2021年01月29日07:03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小字号
原标题:凉山一碗水村告别“一碗水”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棉桠镇一碗水村,村民曾把生活用水珍视为“生存用水”。

“生存用水”出自村子南侧的一口小池子。20多年前以及更早的时候,村里有五六十户村民的饮用水全靠这口池子。用水高峰期时,池子底部的蓄水只有一碗的量,“一碗水”的地名由此而来。

“这些水只够我们全村人的生存用。”一碗水村党总支书记马尔伙说,“在我们这儿,水比油珍贵。”1月27日下午,他带着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实地查看。

马尔伙踏过一片干涸的玉米地,抬脚迈步的瞬间,扬起的尘土立刻被大凉山的风吹得不见了踪影。他走到一处斜坡上,指着眼前的池子说:“喏,这就是‘一碗水’。”

池子直径约有五六米,由于四周土地都很干旱,现在实际蓄水面并不大,以前作为饮用水源的时候则更小。

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后,当地老百姓如今的“生存用水”已经不再依靠“一碗水”了。池子早已弃用,没人来取水,现在蓄水量比以前多了。

马尔伙回忆说,由于出水太慢,村民常常需要排队,有人为了避开高峰期,就在半夜甚至凌晨两三点到“一碗水”去舀水。

家家户户都有用来背水的木桶,马尔伙小时候也背过。出来放牛的时候,口渴了就跑到“一碗水”那儿用双手捧水喝。

在“一碗水”只够生存的年代,洗澡、洗衣服平常就免谈了,村民们只有等到下雨的时候接点水来洗。地里的农作物用水全靠天,天不下雨就只能枯萎。

棉桠镇所辖区域属喀斯特地貌,“存不住水”。尽管气象记录显示这里全年的降水量在800-900mm,和很多干旱地区比起来并不算少,但雨一下来就很快渗到地下去了。

脱贫攻坚行动以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成为一项重点工程,当地想了很多办法。

在村民沈志权家,记者看到了3种水:

第一种是自来水。沈家的院子里安装了一个自来水龙头,修建在山上的蓄水池把山泉集中起来,通过管道送到家家户户,可以当做生活用水。

第二种水出自沈家屋后一只可装8吨水的不锈钢蓄水桶。下雨时,这个蓄水桶就把雨水存起来,用于日常洗衣、灌溉。

第三种是从净水器流出来的饮用水。自来水经过这台设备净化后,能达到直接饮用标准。

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村民,沈志权在2016年脱贫,2017年至2020年是他们家的巩固提升阶段。无论是自来水设施的架设,还是蓄水桶和净水器,都由当地政府免费安装。

棉桠镇党委书记罗洪珊瑚说,当地通过储水、打井、引山泉等方式,向天要水、向地要水、向山要水,来解决当地群众世世代代面临的饮水安全问题。

对村民来说,未来更值得期待。四川省水利厅综合帮扶干部、盐源县水利局副局长马进说,在国家扶贫资金的支持下,盐源县正在建设两座水库,为缺水地区提供更稳定的水源保障。这些水利工程建成后,将补上盐源百姓在用水方面的剩余短板。

实际上,“一碗水”所在的行政村过去并不叫一碗水村,而叫狐狸洞村。2020年12月,狐狸洞村和临近的塘泥湾村合并,在给新村取名字的时候,当地决定以这个更小的地名来命名。

“今天老百姓吃水的问题已经得到更好的保障,我们希望年轻人都能记住过去的苦日子,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棉桠镇党委书记罗洪珊瑚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