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五山地区如何沧桑巨变?
航拍南通滨江整治和修复后的美景。滨江片区建设指挥部供图
年过七旬的陈海德自小生活在长江边,对幼时在江边捉蟛蜞念念不忘。人民网记者王继亮摄
波澜壮阔的长江水、五彩斑斓的景观带、熙熙攘攘的游客……极目远眺,临江而立的狼山、军山、剑山、黄泥山、马鞍山(俗称“五山”)尽收眼底。这里是江苏南通的五山地区,曾经“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空气里都是灰尘的味道。如今,南通五山地区滨江片区长江岸线综合治理工作,让“水清天蓝景美”的滨江景象重现。这里发生了怎样的“沧桑巨变”,记者进行了探访。
重塑诗意滨江
长江承载着陈德海的儿时记忆,他时常和小伙伴在江边嬉戏,听着鸟鸣、望着翻滚的江水,好不惬意。但这样的场景一度中断了。
今年71岁的陈海德是临江新村居民,他告诉记者,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南通港口开始建设,到九十年代,码头一座接一座兴起,大大小小的企业如雨后春笋沿江而建。
港口的发展带动了南通工业经济的崛起,但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陈海德说,那时候,每天灰尘满天飞,噪音不绝于耳,工厂偷排屡见不鲜,水美岸绿的江边风景随之消失。
“五山是南通的地标,沿江是南通的特色。”狼山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书记、管理办公室主任成宾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过去,五山周边基本被散乱污的企业和违章建筑包围,滨江地区也被污染很大的硫磺、铁矿砂等露天堆放的散货码头占领。”
转机始于2016年。当年12月20日,十二届南通市委常委会第7次会议明确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工作目标定位:五山地区以生态涵养为目标,打造五山森林公园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南通生态最美区域和城市“绿肺”。沿江地区以建设高品质滨江公共活动空间为目标,以长江生态修复为抓手,建成通城南部的城市客厅。
2019年10月,援青归来的吴志华被任命为滨江片区建设指挥部执行指挥长。“排出时间表,立下军令状,彻底解决老百姓‘滨江不见江、临水不亲水’的问题。”吴志华说,通过大规模、高品质生态整治和修复,秀美山水、诗意滨江才得以重塑。
因为滨江环境整治,部分居民面临搬迁,安置工作让人们获得了更好的生活保障。狼山镇街道工作人员方峥介绍,整个滨江地区有950户居民因生态整治和修复而拆迁搬迁,新房户均面积116平方米,失地农民也有了退休工资。
2020年国庆,南通滨江景观带正式亮相,20万平方米的滨江花海在晨曦里犹如仙境。“这就是我们的‘后花园’,每天早晚两次和老伴过来散步”,陈海德欣喜不已。
临江社区居民何桂英告诉记者:“五山和滨江过去和现在的变化,我们都看在眼里。现在的长江水很清,天也蓝了,景也美了,空气也好了,游客也多了。”
搬迁临港产业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南通长江段狼山港先后建成多个万吨级以上码头,14公里长的江岸线由此集聚了大批水泥、化工等临港产业。
饱受诟病的狼山港硫磺堆场曾是全国最大的进口硫磺集散基地,年硫磺吞吐量最高达600余万吨。4年前,环境督查人员在一个紧邻长江的堆场发现,被硫磺污染的雨水直接排入了长江。地点距离狼山水源地取水口仅有1.8公里,处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范围内。
只有产业变革,生态发展才能涅槃重生。南通市委决策层明白,“临港产业不搬,南通就难以发展。”在市委书记徐惠民看来,“南通处在万里长江入海口,必须以地处长江下游、工作勇争上游的担当和追求,协调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让绿色成为最鲜明特质。”
理念引领发展。当前,腾笼换鸟、转型升级的南通港已将集装箱码头整体转移至下游的通海港区,将化肥、木片等大宗货物功能转移至上游的横港沙新基地,将铁矿石码头功能转移至沿海大通州湾港区。未来,南通港将呈现江(通海港区)、海(大通州湾港区)、岛(横港沙新基地)三足鼎立的全新格局。
截至目前,原先林立在长江岸线的200余家企业全部关停并转,14公里的江岸线全部腾空。居民眼里的“生态伤疤”全部修复成了“生态氧吧”。
南通市崇川区狼山镇街道办事处主任孙亚栋表示:“今后,只要是对生态环境有破坏的产业项目我们一律不引进,在整个城市管理和生态保护方面,我们也按照最高的要求、最严的标准来抓好相关的工作,保护好来之不易的青山绿水。”狼山旅游度假区建设局局长环松涛也表示,下一步将实施精细化管理,确保这一让南通人引以为豪的滨江风景常绿长青。
现如今,南通将腾退的2.6公里生产岸线及1980亩陆域土地重新调整为生态型、生活型岸线,彻底解决了困扰南通市多年的主城区港城矛盾问题,兑现了南通“既要建好黄金水道,也要打造绿色走廊”和“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的承诺。
码头搬了,工厂迁了,鸟儿回来了,一个树绿花红的春天就要到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