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一直以来,媒体的生产与传播模式转变不仅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更与文化要素紧密相连。实现媒体融合高质量发展,内容永远是根本,必须增强文化自信、紧跟科技趋势,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改革,打造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思想、味道的精品力作,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推动传媒生态向更高质量转变与革新。当前,推动文化传播能力建设,对中华文化精神标识、价值内涵等的深度挖掘、关联分析和呈现展示至关重要,迫切需要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再作探索、再下功夫。
北邮作为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近年来学校面向文化强国战略需求,联合国内文博和传媒头部单位,在打造文化科技新技术、助力文化产业新发展、开辟文化“出海”新通道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借此机会,我分享几点实践案例与工作设想。
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为回答文化和科技“融合命题”作出了理论与技术的新探索。学校提出并构建了一套面向中华文化系统性研究的文化计算大脑理论和文化资源大数据服务体系,打造了以“彣芯、彣链、彣脑”平台为代表的系列文化科技创新成果,在服务国产技术研发和文化资源数字化生产与传播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例如,在彣芯数据采集方面,学校自研的基于自主设计芯片的高光谱采集装备以其原真、高效等特点,可有效支撑多类濒危文化遗产的图像采集。在彣链量化提取方面,开发了线稿矢量化提取微模型,线稿生成效率大幅提升,实现了文物线稿矢量化提取的国产化替代。在彣脑知识汇聚方面,率先提出文化资源互联互通互操作框架体系和规范标准,为加快文化科技国产软件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另外,针对文化资源数据类型丰富、时空跨度大、脉络传承延续等特点,提出了“一核六面”文化基因语义模型,利用智能技术将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意义的纹样、色彩、工法、型制、音乐、舞蹈六大文化要素分类梳理,构建了面向不同语义空间创设需求的文化资源标本、记忆符号和语料素材库,为服务文化资源大数据关联共享、价值传播、版权保护等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坚持以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导向,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产品与服务的新探索。学校整合高校、文博、传媒机构等资源,通过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和文化资源开发复用,打造了一批文化和科技融合消费新场景、服务新领域。例如,在文化消费体验方面,探索了以长江文化、盛唐洛阳文化等为代表的地区特色文化生产与呈现新机制。近期,学校还将与湖南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面向三湘大地丰富文化资源,加快发展在湘新型文化业态,为回答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道“融合命题”贡献新力量。在助力基层传播方面,通过参与开发国家文化大数据智能终端、文化云驿站等文化产品,着力打造面向基层的文化传播新空间和文化呈现新方式,让优秀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加强人才供给方面,学校与国内外一流高校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新文科”建设,着力培养一批理工与人文渗透交融的创新人才,为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汇聚更多人才力量。
三是坚持以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为抓手,为实现文化交流互鉴作出了内容与载体的新探索。学校以技术手段深挖中华文化内涵和世界文明底蕴,创新展览展示,通过多语种交互,实现了历史文物的活化利用和中华文化的全景呈现,为描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图景提供了文化“出海”新选择。例如,今年4月,学校在泰国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了《看见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展,通过智能技术解读呈现中泰文化内涵和演化规律,中国驻泰国大使和泰国前副总理、泰中文化促进委员会主席披尼等莅临观展,披尼主席表示:“展览为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架起一座数字桥梁。”9月底,《看见中国》再次走出国门,在中国驻欧盟使团、驻比利时使馆联合举办的国庆75周年招待会现场和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亮相展出,为现场千余名各界代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悠悠古韵和勃勃生机。同时,学校还大力开展文化和科技融合治理研究,牵头推动形成了多个层次有机衔接的标准化工作布局。
传媒发展与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北邮愿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科技人才结合优势,与各方深入交流合作,锚定加强文化资源转化、联合人才培养和深化国际传播三个方面协同发力,以文化和科技融合之力为推动全媒体生产、促进全媒体传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