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日前提出新目標:到2020年數字收入總額翻番。長久以來,關於媒體的付費閱讀意願與用戶的免費思維之間的探討不斷。有人認為互聯網的分享經濟思維決定了付費閱讀很難打開局面。也有人認為,付費閱讀策略能否成功,取決於一些前提條件。作為全球報業數字化浪潮中的弄潮兒,紐約時報的一舉一動都是行業內的焦點,同樣也給中國報業帶來了不少啟示……

見招拆招——付費閱讀的挑戰與應對
  • 身為美國報業旗艦,《紐約時報》也是美國報業數字化轉型的領跑者。但是這個被稱為“灰貴婦”的報業巨頭,仍然站在懸崖邊上,隨時可以失足跌落。現在,時報必須在各種社交平台和移動設備上面向讀者,同時把他們轉化為付費的訂戶。這種開放而又封閉的矛盾訴求顯示了其兩難處境,而它面臨的挑戰不僅僅如此。
    ■付費牆需要升級版
      100萬網絡付費讀者帶來的200萬美元收入剛好填平了由於傳統業務的急劇下滑帶來的損失。因此,雖然擁有這一利潤,但是也不能否定《紐約時報》陷入原地踏步的事實。1.0版本的付費牆最多也就隻能帶來100萬的訂戶了,之后《紐約時報》應該如何拓展市場呢?
    ■社交媒體讀者導流
      《紐約時報》不會在任何一個社交媒體巨頭及非社交類科技巨頭推出的媒體平台上缺席。這意味著時報將在這些新的平台上直接接觸到海量的新用戶,也有可能從這些平台獲取不菲的廣告分成。但開放策略究竟能不能把讀者導流回紐約時報本地網站,並最終將他們發展成為付費閱讀者,業界普遍存疑。
    ■壓縮成本精簡人員
      《紐約時報》以各種形式裁員的消息,去年底曾為業內的熱門話題。偉大的新聞機構必然成本昂貴。紐約時報每年花在採編人員身上的開銷高達2.35億美元,沒有強大收入的有力支撐,優秀的新聞編輯都面臨瓦解的危險。當廣告主醒悟過來的時候,紙媒的廣告收入將會進一步重挫。必要之時,時報將如何篩選麾下人才。

  •   在推出付費牆業務4年后,《紐約時報》網絡版的訂戶依然穩步增加到突破100萬,不可謂不是“裡程碑”。似乎這証明了在互聯網時代,依然有大量用戶願意為高質量的內容買單。而為了實現收入翻番,更要加倍重視讀者的參與和訂閱。針對這個目標,《紐約時報》准備如何出招?
    ■吸引年輕用戶
      要想持續性增長,如何吸引年輕讀者是關鍵。目前的訂閱模式已發展近五年,模式必須更新、定價方案必須簡化,並需要反映目前受眾的多平台生活。
    ■拓展廣告模式
      廣告仍然是《紐約時報》商業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時報必須繼續努力,以改進移動和視頻廣告產品。提升其廣告品質,同時必須提供新鮮且差異化的廣告和贊助機會。
    ■機構內部創新
      《紐約時報》將延長工作時間來改變組織結構與實踐,與此同時,記者開始啟用分析工具,來觀察讀者如何消費並參與到報道中間。時報還要增加跨部門合作,以建立能吸引並保留讀者的新產品。
    ■明確國際戰略
      為了增加付費用戶的基數,《紐約時報》仍然希望擁有除美國以外更多國家的受眾。時報表示將繼續“調整我們的新聞和產品,以使其適應特定的受眾,而不是將剩下的受眾視為一體進行漫無目的的傳播”。
高瞻遠矚——數字化時代如何活得更好
他山之石——紐約時報轉型對中國報業的啟示
觀點爭鳴——暢談報業數字化
  • ■社科院新聞與研究所新聞學研究室主任 黃楚新
      我認為《紐約時報》此舉是在互聯網時代留住讀者,留住用戶,從O2O的重要嘗試。報攤的買家應該是較傳統的年齡稍大讀者。為他們提供網絡版的密碼,引導他們上網閱讀紐約時報,逐步培養他們的網絡閱讀習慣。這無疑是一個培養讀者從線下到線上的一個重要舉措。目前,其數字版用戶已超百萬,收入已過兩億。這充分說明紐約時報的轉型已初步獲得成效。未來,其此舉措后的網絡用戶增速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

  • ■國家行政學院高級經濟師 郭全中
      數字化解決不了傳統報業廣告下滑的問題,數字付費的價格比較虛,紐約時報這樣做,說明經營壓力很大。總體上來講,國外傳統媒體的轉型並不看好,國內更是這樣。

  •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 崔保國
      報紙數字化轉型的探索已經有十多年了,但是報紙的數字化轉型一直沒有找到成熟的商業模式,數字業務的經營規模一直無法突破瓶頸,這是世界范圍內的傳媒經營難題。報紙辦的數字媒體在關鍵的贏利模式上和規模化經營上進展緩慢。也許數字化媒體並不是報紙轉型的唯一出路。【詳細

  •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范以錦
      從紐約時報、金融時報的經驗來看,紙媒在向數字化轉型中要想在延伸到的新媒體中吸納大量用戶並獲取良好的效益,就必須將紙媒自身的品牌提升,這是往數字化轉型的基礎。無論報社如何走數字轉型的道路,還是要非常重視內容產品的打造,沒有有價值的內容,收費免費都不會有市場。【詳細

  • ■《中國記者》雜志值班主編 陳國權
      從贏利能力的角度看,報業數字化確實是死路一條﹔從這麼多年報業數字化的實踐來看,鮮有找到合適贏利模式的,或者即使找到了贏利模式,贏利能力相對於報業的巨大體量來說,都不值一提。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報業數字化在輿論能力方面的價值。一個報業集團擁有各種各樣不同的媒介形態和媒體,對於主題宣傳,對於各種需要集中宣傳的東西,能夠形成輿論的合力,放大輿論宣傳的效果。【詳細

  • ■人民網研究院研究員 萬丹妮
      當下,我國媒體付費閱讀業務難以展開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新聞同質化較高,獨家內容難尋。其次,知識產權保護落實不到位,非法轉載時有發生。第三,用戶的免費使用習慣短期內難以發生根本性逆轉。國內媒體在策劃和運作適合高端人群的付費新聞產品方面還處於起步階段。【詳細
獨樹一幟——時報數字化作品

■大數據新聞
  數字新聞專題《雪崩》獲得了當年的普利策新聞獎。紐約時報互動新聞技術部通過數據爬取和挖掘工具對社交媒體上事件的熱點話題和關鍵詞進行歸納,並在此基礎上策劃涵蓋六個章節,涵蓋大量身臨其境文字和宏大豐富畫面的專題報道。作品利用交互技術和可視化軟件還原了罹難者遇難過程,並講述雪崩原理。

■虛擬現實
  紐約時報36小時旅行系列產品配合谷歌地圖,用虛擬現實作品形式呈現。可利用谷歌地圖尋找街景和衛星地圖,在原網頁上,地圖可以任意放大與縮小,並可以查看地標簡介。

■人機交互動畫
  紐約時報在做美國滑雪飛人泰德·裡格蒂的專訪時,不僅僅使用了文字和圖片,更是動用了人機交互動畫技術把讀者帶到了賽道斜坡上,解釋那場障礙滑雪比賽中每一個驚險彎道的過程。

■交互式圖表
  在一則關於買房還是租房的報道時,紐約時報做了一個在線計算器,每個圖表上的橫縱坐標分別表示買房和租房的費用,允許讀者移動圖表上的按鈕,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價位,對比租房和購房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