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人民日報:應該咋看“刷屏愛媽”

雅婷
2015年05月11日08:1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愛依舊、情仍濃,但獨立性在悄悄增強。愛母倫理在新的坐標系上更加濃郁

  5月10日,從早到晚,各種愛母文章、媽媽舊照、愛媽宣言刷了屏。最新段子也出爐了:“問:什麼地方的兒女最孝順?答:朋友圈。”

  可是,不少人也都碰到過類似的求助帖:“天吶!我媽要加我朋友圈,怎麼辦、怎麼辦?!”馬上就有達人解答:“分組啊,笨!”朋友圈帶有分組發布功能,屏蔽爹媽的恐怕不在少數。

  兩種現象都存在,怎麼看?

  看似矛盾,其實恰恰反映了孝母、愛母行為在時代中的演進。

  首先,時代雖在變,但愛依舊、情仍濃。舉個簡單例子,中國養老基本還是以居家養老為主。子女狀況挺好,父母養老院養老,這種模式在西方也許不值得大驚小怪,但咱們就是覺得心裡別扭。母親與孩子的感情恐怕是國人心中最重的感情了。許多人對過洋節並不感冒,但母親節到了,還是要借洋瓢敬自己的酒。朋友圈現愛母潮,根源在此。

  同時,獨立性卻在悄悄增強。再舉個例:手機上流傳的“心靈雞湯”可以測量大眾心理,“愛孩子就要學會放手”之類的可不少﹔對共同生活的想象上,過去更崇尚“四世同堂”,如今流行“一碗熱湯的距離”,覺得在身邊而有空間最好。都市白領階層對於獨立的需求更強,於是屏蔽興焉。

  這兩個特點的背后,折射著經濟社會結構的變遷。

  孺慕之情,源自天性,經過千百年的文化熏染,依然是中國人的內在心理基因,有著強大的慣性﹔同時,陌生人社會替代熟人社會之后,人與人疏離感增強,如何填補心靈的缺失?父母親情,依然是重要的情感資源。愛母倫理,在新的坐標系上更加濃郁。

  不同的是,農耕社會,孝母倫理更是承擔養老功能、實現社會代際穩定的重要設置。人們通過年輕時支付養子成本,換取年老后無所依時的贍養。孝倫理是一種內在約束,使這種“跨時支付”得到了保障。現代社會,社會保險制度的發展,個人收入能力的增強,大多數人擁有養老金、養老資產,“養兒防老”的保障作用在弱化,農耕社會的保險功能下降,工業時代的平等交流意識加強。父子多年成兄弟,母女猶如姊妹花,越來越成為新的佳話。

  不管如何,繼承愛,順應變,讓家庭更幸福,讓社會從每個微觀單位開始,都在互相愛的光輝下更和諧,是我們共同的目標。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11日 13 版)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