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人民眼·本期聚焦·娛樂節目

《中國好聲音》收視率為正能量“轉身”

記者 顧春
2015年09月25日08: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這個時節,每逢周末,很多忙碌了一周的人,又多了一項選擇:坐在電視機前,將頻道調至浙江衛視,觀看《中國好聲音》。

  杭州出租車司機曹德明說得爽快:“節目好看,歌好聽!就像看大片,舞台、音響效果跟演唱會一樣,所以一到周五,我們幾個哥們就約好邊聚餐邊看節目,這已經是生活裡的一件樂事……”

  自2012年7月開播以來,《中國好聲音》創造了一系列奇跡:開辦4季,始終蟬聯周五所有時段收視冠軍﹔據統計,第一期“好聲音”播出收視率5.308%,成為中國電視史上首播收視率最高的綜藝節目﹔首期節目20小時網絡播放量就突破1億……

  一檔音樂選秀節目,連續熱播4季吸引力不減。浙江衛視總監王俊認為這不奇怪,“音樂節目深受歡迎,關鍵是如何脫穎而出。我們打造的一切都圍繞兩個要點:叫好,叫座。”

  為了突出音樂的純粹,《中國好聲音》設定了盲選的關鍵賽制。4名導師背對舞台,憑學員的歌聲決定是否轉身——這讓觀眾體會到了“公平”的關鍵設定,讓“好聲音”一開始就在音樂選秀節目中脫穎而出。

  此外,浙江衛視與合作方大膽決定,投入1億余元,努力將音響、舞美、燈光做到極致,把這台音樂選秀節目做成“電視大片”。

  “剛開始制作那會兒,1個億是非常嚇人的數字,做電視大片在國內沒有先例,我們特地從荷蘭請來專業人士指導燈光舞美,一磨再磨,就為了出效果,帶給觀眾完全不一樣的視聽享受。”王俊說。

  於是,浙江衛視驕傲宣布:“好聲音”的細節做到了能進影院當大片看!

  沒想到,真的出現了自稱“觀音團”的粉絲群。他們通過網絡相互召集,每到周五晚上,共同出資,到電影院包場看“好聲音”。活動從北京開始,深圳、杭州、成都……越來越多城市的網友加入影院包場活動,反饋回來的信息是:效果一流!

  《中國好聲音》的“叫好又叫座”秘訣何在?能否復制?“電視大片”如何打造出來?音樂的快樂如何傳遞?音樂如何發揮好社會功能?帶著一連串問題,記者走進節目制作現場。

  燈暗時,這個舞台其實不大。舞台一角,4把中國紅的椅子造型時尚,背對舞台。四面的觀眾席很高,跟電影院一樣,用小燈指示著排座。

  13時開始,黑暗中人影攢動,觀眾靜靜入場,燈光、音響……工作人員在作最后一遍檢查。

  15時,舞台突然亮如白晝,悅耳的音樂響起,觀眾情緒瞬間被點燃,如痴如狂……

  這裡是《中國好聲音》的現場,這是一次百分百“正味”的錄播。

  為何受追捧?

  “隻聽聲音,不看長相”

  舞台中央,學員傾情演唱,卻心懷忐忑﹔轉椅背后,導師側耳傾聽,卻百般糾結。一曲未了,導師揮掌擊鍵,手舞足蹈,觀眾一片歡呼﹔一曲終了,導師無動於衷,靜靜轉身,觀眾一陣嘆息……

  這是《中國好聲音》盲選階段最常見的鏡頭,也是最牽動人心的畫面。“好聲音”收視率這麼高,最大亮點便是盲選——4個導師在聽歌前,完全不知道選手是誰,全憑聲音決定轉不轉身。

  導師那英說:“不管誰唱歌,隻聽聲音,不看長相,因為看著選手,就會有偏差,他的長相、表現,可能會蓋過聲音。但音樂最重要的是聲音,不是別的,甚至有時技術太高超,反而沒了感動。有些聲音雖有瑕疵,但聽了汗毛孔都會豎起來,這就是打動了別人。”

  這種別具一格的盲選,除了懸念迭出,還體現“公平、平等”原則。採訪中,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是這種賽制保証了最大的吸引力。參加選秀的學員,長則五六十歲,少則十多歲,無論之前如何輝煌,一旦站在這個舞台,一切都歸零,必須靠聲音打動人。

  導師事前不知道學員的信息,隻能在現場憑著聲音轉身選擇學員﹔而如果同時有幾位導師為一名學員轉身,接下來還需要互相競爭“搶”學生。這種公平競爭、大牌導師與無名學員之間平等的感覺,持續吸引著優秀學員參賽。

  今年“好聲音”的話題,離不開導師周杰倫。很多歌迷是聽著他的歌長大的,“從小就聽你的歌”“喜歡周董12年”……但經歷過雙向選擇的周杰倫半開玩笑表示:“當導師心情也是非常緊張的,因為節目經常給我驚喜,但有些驚喜太刺激,比如常常有參賽者說從小就聽我的歌,我認為肯定會選我,但他卻選了其他導師!哈哈!”

  “很多學員願意來參加,就是因為那種強烈的被尊重的感覺。觀眾也認可,每期‘好聲音’都是盲選時收視率最高,比后期基本高出10%。”王俊說。

  與當下許多熱門的“真人秀”節目相比,“好聲音”裡沒有故意制造的沖突,沒有不時爆出的“黑幕”,導師的激勵都正面、溫和,沒有一個導師帶著“毒舌”。

  “這裡不靠煽情上位,無需拉票,也沒有戲劇化改變命運的機會,隻有動聽的歌曲和真摯的情感。導師轉身,你就獲得進入音樂團隊的機會﹔沒有轉身,也能和偶像對話,甚至同台歌唱。”王俊說,舞台上選手們都是淡妝,簡單打扮,少了浮夸式的爭奇斗艷。

  對觀眾而言,也有不同的感受。普通的音樂節目,即使再精彩,觀眾也僅是帶著欣賞的心態,沒有參與感,很難做到身心融入。而音樂選秀,觀眾在欣賞的同時,會不知不覺當起評委。當自己的觀點與導師相契時,會產生成就感,為自己的審美觀高興﹔當自己的觀點與導師相悖時,又會產生困惑,急欲了解原因,此時聽聽導師點評,就掌握了很多音樂知識。

  這檔節目,還抓住觀眾一個共同心理:願意與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如今,全家圍坐一起,邊看邊評判,已成為不少家庭的生活即景。

  如何造就“大片”效果?

  大投入+“細節控”

  利用直播間隙,金少剛靠在沙發上,臉上寫滿疲憊。從第一期到現在,金少剛一直擔任“好聲音”音響總設計。

  “盲選階段,導師完全憑著聲音決定是否轉身,這首先考驗現場音響。演唱會隻負責現場觀眾,‘好聲音’還必須保証電視收看效果,所以無論器材、人員配置,都比演唱會要求高。這個舞台的現場觀眾僅500人,但我們用上了1萬人的喇叭,十足的‘大馬拉小車’。第二季開始,用上了5.1環繞聲﹔今年用的喇叭是全世界最先進的,聲音覆蓋全場,效果奇佳。”

  在現場,音質效果令人驚嘆。聲音細微處,如發絲般根根清晰,微妙的氣息和顫動,猶如近在耳畔。現場觀眾時而屏息,時而嘆氣,完全沉醉在美妙的音樂中。

  來自台灣的游艾迪父女組合感慨:“不枉此行,現場聲音太棒了,台灣沒有一個電視台能做到這樣。”第二季,內蒙古歌手闞立文閉上眼睛,沉醉地說:“我就是想享受這個舞台的聲音。”這一切都激勵著金少剛音響團隊精益求精:“我們秉承的理念是:越來越細膩、越來越完美,讓觀眾得到最美好的享受。這背后就是魔鬼般的細節和投入。”為將這台音樂選秀節目做成“電視大片”,投入達到1億余元。

  同金少剛隻能在兩場錄播的間隙簡單聊聊,因為錄播一開始他就得出現在現場。像他一樣,燈光、視頻、舞美、后期整合……每個環節的幕后人員都是“細節控”,工作量超乎想象。“這個團隊全是拼命三郎,昨夜排練到凌晨3點多,導演組再開會到天亮,休息兩小時后,他們又出現在現場。”

  當天的錄播,除了短暫的晚餐時間,從下午3點一直延續到次日凌晨3點。“太累了,實在太累了,想起來簡直頭皮發麻!每年錄完都暗暗發誓再也不來了,但第二年又不由自主地答應了。”唯一一位連續擔任4屆導師的那英連連搖頭。

  電視上,每位學員呈現在觀眾眼前的,隻有4分鐘的舞台形象。然而,在這背后,學員可能是7點起床,排到夜裡12點都未必能上台。

  “好聲音”的流程是:報名全年無休,今年一截止,明年報名就開始了。除了接受個人報名,導演組會出現在天南海北的酒吧、校園……到“音樂江湖”去尋訪,發現好學員,動員他們參加。把唱得好的歌手,請到上海錄音室現場錄音,過關的選手才能得到登上舞台的機會。這個過程中,導演組與學員一起溝通、選歌,再請樂隊老師配器、編曲,然后到現場排練,找到最佳表演狀態。

  “這不是一個好干的活兒!”浙江衛視的合作者、“好聲音”制片方燦星傳媒的首席執行官田明感慨:熬夜是常態,今年的錄播現場連續通宵后,現場總導演因為疲憊,頭上磕了個大口子還“不下火線”,繼續堅守崗位。去年的決賽前夜,每個人都是通宵。看到最后的效果,大家都流淚了。如果沒有如此嚴苛的自我加壓,沒有摳到每個小細節的嘔心瀝血,難以有如此的出彩和成功。“隻能說,音樂帶給我們太多感情,才能讓我們一直熱愛這裡。”

  快樂的源泉在哪裡?

  夢想比勝負更重要

  “你的夢想是什麼?”這是導師問得最多的問題。他們都認為,夢想比什麼都重要。“熱愛音樂的學員們心懷夢想來到這個舞台,不管失敗成功,都可以把經驗分享給年輕朋友們,這就是,每個人的夢想都得靠自己!”周杰倫說。

  這背后,也許是這些已經成名的音樂人對舞台新人的一種“懂得”。近年來,唱片業並不景氣,大浪淘沙式的音樂舞台上,能成名、被大眾知曉的,只是極少的一部分。那麼多音樂愛好者,面前的路布滿艱辛和坎坷,他們迎難而上的勇氣尤為可嘉。

  周杰倫感同身受:“比如我自己,每次金曲獎的成績都不同,但哪怕沒得獎,我還是覺得自己的音樂最好!我希望把這樣的人生經歷分享給參賽者。對音樂人來說,勝負並不重要,關鍵要有夢想!”

  對學員而言,更是渴望美夢成真。他們的身份迥異:學生、酒吧歌手、司機、農民、看林人……這些平凡人的故事,執著追求音樂夢想的坎坷經歷,足以打動、激勵追求夢想的年輕人。

  “音樂不是用來比賽的,我來到這裡,就是想展示自己,讓夢想再飛翔一次。”別日克的自我介紹令人動容。這位來自新疆准噶爾盆地防風帶的護林工,從小的夢想就是站在大舞台上,唱出心愛的歌曲。15歲,他開始追逐自己的音樂夢,到很多城市的酒吧駐唱,尋找自己的舞台。因為挂念母親,2005年回到新疆,成家立業,當上了護林工。在那裡,他每天一邊割草,一邊聽音樂,眼前再單調的風景也有了色彩。“我不會放棄我的音樂夢,不管過多久、做什麼職業,我都會為夢想而努力!”

  “太糾結了!”採訪中,那英說了不知幾個“糾結”。

  那英的糾結在於,被音樂激蕩起的心緒常常忽上忽下,難以安放:自己的要求是不是太高太苛刻了?她不想錯過學員,但經常會差那麼一點,上半場被深深吸引,下半場又“夭折”了,隻能希望下一個有更好的表現。“那麼多特別可愛的選手,善良、質朴、單純、堅持。選誰?這種糾結難以表達,看到這麼多學員執著地走在音樂道路上,沒法不感動。我們幾個人,每一場都在等待轉身,等待著帶來驚喜的學員。”與這種心緒的糾結相比,每場錄播需要一坐十多小時,則被導師們視為最小的挑戰。

  由於最終剪輯,很多沒有獲得導師轉身的學員,最后可能會失去電視上寶貴的4分鐘播出機會。但在現場,這些歌手得到的表演、交流機會很多。

  來自四川阿壩的藏族女孩澤宙斯姬最終沒有獲得導師轉身。在后台,女孩提起“音樂”兩字,雙眼就閃閃發亮。“我從小愛唱歌。在老家放牛放羊時就對著雪山,大聲歌唱,聲音會傳得很遠,山外面都能聽到,回音很空靈,太美妙了。”為了參加這次的“好聲音”,澤宙斯姬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改編自己的歌。當天,她的父母、大姨、哥哥都來到現場。盡管夏季的浙江嘉興非常炎熱,他們還是鄭重其事地穿上庄重的傳統藏裝。

  為什麼沒有獲得認可?導師們告訴澤宙斯姬,音樂靠的不僅是嗓子,更是曲中蘊藏的那份感情,她缺的就是這一點。“說到點子上了!到了舞台上,因為太緊張,難以真正投入,分了心。”

  “遺憾嗎?”

  “我知道音樂之路會很艱難,但既然決定了一輩子做音樂,就得踏踏實實一步步往前走。我還年輕呢,剛才這種演唱的舞台感,實在好爽!”澤宙斯姬眼睛笑得彎彎的。

  當天,39歲的詹小櫟成功過關。她選擇的是《彎彎的月亮》。這首耳熟能詳的老歌,怎樣才能有不同尋常的表現力?詹小櫟設計了模仿小號、加了前奏,每天就在心裡反復哼唱。也許是在音樂道路上已經走過很久,詹小櫟的臉上反而很淡定:“別人都說沒有夢想堅持不了,但我覺得對音樂的追求,有夢想還不夠,隻有真正感受音樂帶來的快樂和幸福,讓每一點進步都給自己帶來滿足感,才不會后悔和遺憾。”

  看到這些執著的音樂人,記者忍不住問那英:“作為‘前輩’,你希望看到他們義無反顧地追求純粹的音樂,還是把音樂作為一個愛好就行?”

  略經思考,那英回答很干脆:“如果真正熱愛,還是應該義無反顧。喜歡音樂,就要永遠抱著一顆單純的心。隻要有夢想,哪怕道路漫長,都不會覺得艱辛。”

  節目憑什麼可持續?

  既有意思,也有意義

  “‘好聲音’追求的是正能量、正趣味、正影響。不是隻追求更高的收視率,而是需要傳遞價值觀的收視率。在‘好聲音’裡,我們甚至更注重選手夢想背后的生活經歷和精神情感的展開挖掘,汲取打動人心的力量。”王俊說。

  時下,名目繁多的電視選秀節目良莠不齊。一些節目以奇怪的唱腔、奇裝異服吸引眼球,戲劇化逆轉、一夜成名的炒作……加劇了浮躁的社會風氣,混淆了年輕人的價值觀。“能不能做這樣一檔音樂節目,受到大眾歡迎,讓音樂重歸美好,還能傳遞正確的價值觀?”田明認為,“好聲音”也承載著出品人的夢想和使命,“博取短期收視率高的節目,往往不具備長久的生命力。隻有觸及心靈的主流節目,才能長久。‘好聲音’從開始就准備辦14季,能做到嗎?除了精益求精,更關鍵是內核:節目的使命、立意能不能傳遞價值觀?是不是正能量?歌是不是唱到老百姓心裡?”

  34歲的現場觀眾王小姐非常感慨:“這幾個小時裡我們很融入、很投入,沒想到導師和歌手會互動這麼長時間。感受到那種真誠和理解,聽著學員們追逐夢想的故事,讓人一次次想流淚。這樣的正能量節目太好看了!”

  田明回憶,第一季“好聲音”請導師時,他們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要來做音樂選秀?“這些導師都非常珍惜自己的名譽。說服他們的理由是,這不是簡單做一場節目秀,想請他們來共同完成一個對音樂的使命,給予學員實現夢想的機會,保護音樂人的真摯和真實。”導師們就是這樣被說服,來到了這裡。周杰倫說:“我相信‘好聲音’能做得非常長久,因為每個人都有夢想。”

  現在,“好聲音”團隊在進行更深的思考:當下的中國,到底需要什麼音樂?田明說,今年請到周杰倫,原因之一是雙方一拍即合:要推最酷的中文歌。現在的年輕一代要有自己的文化主張和青春實踐,經過幾十年對歐美音樂的模仿和追隨,中國傳統文化能不能通過音樂傳遞給下一代、中國能不能做最好音樂這些問題,已經迫在眉睫。今后,通過這個舞台促進更多年輕音樂人成長,創作更多中文歌曲,成為“好聲音”的追求目標。

  形成品牌后,“好聲音”的台灣校園行、香港紅館演出,都大受歡迎。“下一步,‘好聲音’要走出去,向境外輸出自己的模式,用年輕人喜愛的方式,傳遞我們的文化和價值觀。”田明說。今年6月1日起,“好聲音”組織了張瑋等十幾位人氣學員到台灣輔仁大學等10所高校做了10場巡演。雖然兩岸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但如此大規模的台灣校園巡演尚屬首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台灣高校的學生對“好聲音”學員名字如數家珍,現場觀眾幾度高聲合唱,熱情互動。

  周杰倫說,他參加“好聲音”,周圍朋友都很關心,因為他們都看這個節目,還有朋友要求參加“好聲音”選拔。他笑著說:“我告訴他們,希望大家參加,但同樣要經過層層關卡、公平競爭, 可別想憑著關系就入選!”

  《 人民日報 》( 2015年09月25日 16 版)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