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記者》>>2015·第6期

新聞教育理念、維度、方法的深層變革與探索

——“媒體大變局與新聞教育教學改革研討會”綜述

郝雨 劉凱
2016年01月12日13:50 | 來源:新聞記者
小字號

在互聯網顛覆式創新的沖擊下,傳媒產業也正經歷著不可逆轉的深刻變革。而目前新聞教育普遍存在脫離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實踐、脫離媒介融合以及全媒體發展新形勢等問題,迫切要求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全方位變革。在此背景下,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和汕頭大學新聞學院聯合主辦了“媒體大變局與新聞教育教學改革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45所高校新聞傳播院系近百名專家學者參與研討。這裡是部分專家發言觀點的摘要。

清華大學劉建明教授梳理了新聞教育改革的四個階段,並提出,當下新聞教學的重要缺陷是政策新聞學缺乏理論建設、理論推斷,學術思想比較淺薄。而在傳統媒體向互聯網轉型的大趨勢下,研究要有互聯網思維,即開放、共享、民主和全球化思維。同時他也認為,不論互聯網如何發展,新聞學者的研究重點不應是技術,而是內容,因為大數據、互聯網隻能為物質產業的發展和升級提供技術支撐,不能代替文化產業的內容生產和主導地位。

重慶大學董天策教授則認為,從2000年新媒體開始蓬勃發展到如今的媒體大變局階段,追隨新技術熱潮的一個結果就是學生思維能力、綜合素質和整體協作能力的缺失。他指出,對新聞教育的思考包括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問題,學歷素養與實務培養的問題,人文底蘊與技術方面的問題,人才培養還是職業訓練的問題。從變革的角度來看,就是變還是不變的問題以及怎樣變的問題。新聞培養就像烹調,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校,“烹調”材質、技術不一樣,但特色是必須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核心專長的培養,而不是全才式教育。

上海大學鄭涵教授則從新聞專業課程設置、考核量化、師資隊伍結構建設等方面出發,指出了推進教育體制改革的必要性。他認為,中國新聞專業的課程設置與國際社會差距很大,新聞教育中業界兼職教師極其重要,但當前中國教師隊伍片面強調博士學位,考核也越來越量化。

浙江大學吳飛教授把1996年中國媒體市場化轉型看做新聞行業的重要節點。在這之前,媒體是政治主導,之后則是市場邏輯引導。近兩年,新媒體整體轉型期已經到來,新媒體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傳媒業的廣告模式、傳統營銷模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內容變化幅度卻相對較小。新聞傳播教育在技術沖擊下需要一定程度的轉型,但技術永遠是傻瓜化的,對技術不用太恐慌,因為有理想,有文字駕馭能力,有人文追求的人,走到哪裡都有飯吃。因此,強調理想和責任也是教師的一大責任。

南京師范大學駱正林副教授在研討會上提到,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密集的社會,新思想、新理念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信息的表現形式變得更加光怪陸離。在信息高度商業化的時代,人們的閱讀行為越來越快餐化、娛樂化,閱讀行為變得日益表層、感性和功利。相反,那些歷代讀書人追捧的經典,今天卻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冷落。缺乏“經典閱讀”的大學教育將會割斷與人類思想脈絡的聯系,最終必將傷害大學的高尚氣質和創新精神。我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各專業,應該將“經典閱讀”作為重要的教學手段,幫助本科生、研究生觸摸到人類思想演變的礦脈,進而提高學生們的理論水平、審美情懷和人文素養。

不少與會老師對互聯網新型教育模式進行了探討。汕頭大學賴明明、凌學敏以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鄉土潮汕百村行”公益攝影課為案例,通過比較研究方法,探討了互聯網時代書院式教學模式的價值,並在此基礎上得出如下結論:慕課對高等教育傳統教學模式的沖擊已經形成,而慕課對高等教育傳統教學模式的沖擊結果也會反過來促使傳統教學模式的創新與改革。但慕課的天然缺陷使得其無法完全實現教學中的即時互動交流與情感溝通。因此,在新聞教學中既要大膽吸取慕課這類互聯網嶄新教學模式,也要對在高等教育業已被証明具有生命力的現有教學模式充滿自信,重視推動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的融合發展。

針對不同的培養對象因材施教也是研討會的一個中心議題。復旦大學朱春陽教授結合復旦大學培養專業碩士的經驗指出,專碩的培養方向與科學碩士有所不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在專碩培養課程設計上強調與業界的合作,業界課程和實踐課程各佔一半,理論課程壓縮比較大。小班化教學也是其專碩的培養特色之一,這與專業細分密不可分。第三個特點是國際化教學。不僅國際交流項目對專碩同樣開放,同時,每一屆至少有兩門課程為外教全英文授課。但在專碩教學實踐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如面向新媒體、傳媒產業、媒體產品設計等方面的應用取向的課程開設很多,但共享資源相對較少,這導致教師不堪重負。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參考了MBA教學的特色,從2011年開始在專碩教育方面加強案例庫建設,但進度較為緩慢。

西安外國語大學王天定教授對大規模業余化時代的新聞專業主義教育進行了思考。在媒介融合時代,由於盈利模式的改變,去規模化的實現,商業邏輯與新聞邏輯的矛盾與沖突可能緩解,對媒體人堅守專業立場構成極大困擾的傳統問題有望緩解﹔其次,由於去中介化的實現,傳統上每個新聞工作者都是新聞生產流水線上的一環,工作自主性受到極大限制現狀有望改觀﹔此外,由於去中心化,受眾的大量參與,傳受雙方信息嚴重不對等問題也有可能改觀,這都是媒介變革中有利於專業主義發展的因素。

同時,他也強調,新聞專業主義強調的獨立與客觀,都是非常重珍貴的價值,它不因技術的改變而喪失意義,他也從三個方重新定義了其內容。第一,新聞是一種對話,應力戒專業自負,以平等的態度主動邀請公眾參與新聞生產,聆聽公眾最嚴苛的批評。第二,把新聞傳播過程的公開、透明作為新聞客觀性最重要的實踐方式,這主要涉及報道經費的來源、報道動機公開透明以及對自己的專業局限有深刻的省察,向公眾坦承報道存在的缺陷,不隱瞞自己可能的偏見。第三,專業媒體人應有更純粹的公共關懷,更多關注缺少沖突、轟動性,但對社會有重要意義的事情。

(郝雨 劉凱/郝雨系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教授、博導﹔劉凱系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