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傳媒》>>2015年12月下

關於中國新聞獎的幾點思考

郝振省
2016年01月18日13:35 | 來源:傳媒
小字號

編輯部在本期“特別策劃”欄目,為第25屆中國新聞獎組織制作了一個專題。這使筆者想起了自己當年在原中國新聞出版報社工作時,在中國新聞獎方面的收獲情況。由於筆者在理論評論部作編輯、記者,開始時曾經和同事聯合獲得過中國新聞獎的新聞評論二等獎、三等獎,最輝煌一次就是自己獨自獲取了1997年的中國新聞獎理論文章一等獎,這是相當不容易的。該獲獎文章的題目是《世界觀的回歸與方法論的突破》,主要內容是講,在引導輿論問題上,如果相對地存在著引導輿論的一方和被引導的一方的話,那麼我們處在所謂引導一方的人們,就不應總是站在引導的一方,在苦思冥想著,我去如何如何地引導對方,以達到引導的功效,而是應該放下架子,以當小學生的姿態深入到被引導的一方,去獲得正確有效地引導輿論的動力、方向和技巧,等等。這個觀點就當時來講,似有一種方法論之突破的感覺與價值,但仔細想起來,這其實是對唯物史觀關於群眾路線理論的一種回歸。於是就有了這麼一個題目,就有了這個題目下的一篇新聞理論的文章,而它居然獲得了一等獎。報送參評文章時,老總問我獲獎的等級目標,我回答說:“能給個二等獎就已經心滿意足了。”沒想到后來居然有這麼一個一等獎的結局。

由此,我想到真正要想獲得中國新聞獎的話,無非是二條:一條是功夫在平時。平時,應寫好每一篇消息、每一篇報道、每一篇評論和理論文章,至少在主觀上把能投入的盡管投入,不要偷懶,不要敷衍﹔另一條是獲獎要看淡。真正到了報送評獎作品時,要淡然處之,任其自然。能評上固然高興,評不上則淡定﹔能獲大獎,由衷的高興,評不上則仍然從容。持此心態,往往倒是能得以回報,甚至是豐厚的或者厚重的回報。當然,這兩條也還是顯得籠統了一些,從本期組來的這組稿件來看,至少還有以下三條似應該努力做到。

其一,從前提來看,首當其中的還是應該打好基礎。一個新聞人,一位有作為有追求的新聞人,一位想有作為的新聞人,還是要潛下心來,注意形成和提高自己的政治素養、理論素養、思想素養和文化素養等。這些素養培養起來,短時期不行,但它一旦開始起作用,又是長期的和寬領域的。這些素養形成時,往往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發揮作用時,則往往是“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新聞大家范敬宜先生強調“新聞文化”,出版大家宋木文說馬克思主義的辯証思維及其方法論使他一生受用無窮,都有這種涵義在裡面。因此,推而論之,新聞人如何利用好時間,夯實好自己的綜合基礎,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

其二,如果基礎打得比較扎實,或者說基礎在不斷地向好發展,那就要在新聞敏感和新聞選題上下功夫、用氣力。就新聞敏感而言,新聞人的新聞觸角應該保持在一種隨時捕捉目標的雷達狀態。有了新聞事件,能夠借助現代傳播工具或自己豐厚的人脈關系網,在第一時間或者靠近第一時間獲知,並能迅速地找到切入點,進入報道運作。或者不止是雷達狀態,而是一種生命探測儀狀態,能夠從似乎不起眼、不被人所足夠注意的地方發現其所蘊涵著的新聞礦藏,然后及時地把它開採出來,打磨成精品或准精品,盡快發表出來,實現其價值,產生其社會影響。像本期這組稿件中提到的《習近平的大外交》《家風是什麼》《解密“獄中八條”》《“藏糧於土”箭在弦上》《一水激活萬水流》《道德榮譽,貸來“真金白銀”》等新聞作品都屬於這兩種情形。在這裡,也和出版業務類似,“選題,選題,根本問題”,也得遵循“接天線(吃透中央精神),通地氣(了解群眾需求)”的規律。

其三,分析好,大有益﹔文筆好,有引力。主要是講,抓住好的選題以后或者說捕捉到一些好的新聞線索(由頭)后,要使足渾身解數把事件描述出來、分析出來、表現出來,完成對整個事件的報道與傳播過程。要根據已有的知識工具、思想武器,把現象及現象背后主要的本質凸現出來。同時要注意在准確反映的前提下,運用適度的文採和巧妙的表現手法。同樣的事件或問題,有沒有適度的文採,其感染力大不一樣﹔同樣的事件或問題,用沒用恰當的技巧,其傳播效果大不一樣。因此一舉,往往影響該作品能否獲獎或能否獲得較好的獎次。比如,標題的制作往往能反映出技巧運用的功夫。如本組稿件中例舉的獲獎作品《馬德裡迎來首趟“義新歐”貨運班車》,就把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與歐洲最大的小商品市場聯系起來,為“一帶一路”增添了新的元素。還有《內蒙古日報》的一則《蘇尼特牧民:趕著羊群上天貓》則勾勒出了“互聯網+逐水草而居”的新的生活方式。還有一篇獲一等獎的消息《項目審批“長征”698天泰豪動漫變“動慢”》,用漢語諧音動漫的“漫”批評審批流程的“慢”,顯示了作者駕馭語言的技巧,畫龍點睛,為“消息”贏得了眼球,起到了較好的輿論監督作用。

總之,社會生活是廣袤無限的,反映社會生活的新聞作品也是連綿不斷的。作為新聞人,對於作品獲獎的追求也會延續下去。也許我們這篇關於新聞作品如何獲獎的討論,會為習主席剛剛視察解放軍報社時所提出的新聞工作者要努力成為“名記者、名編輯、名評論員”的期待,會有稍許的貢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編輯學會會長,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原院長)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