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北京晨報:星球大戰的文化樣本意義

郁曉東
2016年01月18日07:31 | 來源:北京晨報
小字號
原標題:星球大戰的文化樣本意義

  在美國的眾多影視類型題材中,太空題材一直佔據著科幻類作品中的重要地位,其眾多的數量和廣大的影響力已經使其跳出單純的科幻領域,成為一個單獨的“物種”。如果提太空題材,電視劇裡面不得不提的是《星際迷航》系列,據說很多NASA的工程師都是看這部劇而產生的理想,從而投身太空探索事業,而電影裡就是《星球大戰》,沒有之一。

  無論是《星際迷航》還是《星球大戰》,其劇情方面,都沒有什麼太高妙的東西,而兩者的最主要特質,都是在視覺特效上,採用了當時能使用的最高技術,從而營造出前所未有的震撼效果,那種能將觀眾對未來的一知半解的想象落實到具體實物中,制造出來的奇幻世界,無論是人類自己的高科技未來,還是外太空的新奇世界,都足以滿足人們的好奇心並且帶給普通觀眾對未來的強烈期待感。

  這種一招鮮,讓這樣一個類型片一直發展到現在,而且仍然未見頹勢,尤其是當《阿凡達》接過技術領先的旗幟,首次將3D技術變成大片的基礎裝備以后,電影工業的技術變化在明顯提速,按照現在各種新技術的發展速度,未來的電影變成什麼樣都不奇怪。

  《星球大戰》上映的時候,中國與世界的接觸還不像現在這麼緊密,所以現在的電影觀眾可能很難理解,為什麼美國會有這麼多的星戰迷。除了電影營銷本身的“制造粉絲”能力之外,“星戰”確實有很多值得美國人驕傲的東西,比如那個金光閃閃的機器人3PO,在微型電腦普及之前,這個能獨自直立行走的仿真機器人,可是當時世界上電子工業和機械工業的尖端成就,更是觀眾在電影銀幕上第一次看到不是演員穿個金屬殼子扮演機器人,這些種種的前所未有,湊在一起,才形成了《星球大戰》整體的強烈文化符號意味,從而在美國文化的世界性推銷行為中,佔據重要地位。

  中國電影乃至中國文化要想走出去,對《星球大戰》這樣的經典文化樣本的分析和學習,不可或缺。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