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丹寨扶貧:鳥籠裡飛出金鳳凰(網絡媒體走轉改)
卡拉村“鳥籠西施”湯曉春。(中國台灣網 梁行 攝)
中國台灣網1月17日北京訊 (記者 梁行) 1月15日,記者來到丹寨縣龍泉鎮卡拉村,這是一個苗族聚居且遠近聞名的民族文化村,素以編制鳥籠馳名,呈現出家家編制鳥籠,戶戶都有鳥籠,人人都是藝人的場景。
寨子裡一棟苗家吊腳樓下堆放著眾多已編制好的精美鳥籠,一位身著苗族盛裝的姑娘低頭正制作鳥籠,吸引了眾多記者的目光,大家紛紛稱她為“鳥籠西施”。“鳥籠西施”名叫湯曉春,是2004年嫁到卡拉村。她介紹說,“‘卡拉’在苗語裡是‘好’的意思。卡拉村做鳥籠有400多年的歷史了,卡拉村鳥籠制作始於家庭生產,用竹子編制而成的手工藝品是卡拉苗族人民的絕活。這裡家家戶戶都會做鳥籠。以前因為交通不便,做出來的鳥籠隻能供自己觀賞,不能帶來任何收入。”
近年來,政府修通了進村水泥路,還統一為卡拉村村民們蓋起了漂亮的新吊腳房。並鼓勵發展鄉村旅游業,村民紛紛開起了農家樂,吸引了不少國內外游客慕名而來。“雖然有好多來的游客不養鳥,但很喜歡我們這個鳥籠,特別是上面雕刻有苗族的圖騰,古朴亮麗,所以喜歡買回去做紀念品。此外全村成立了鳥籠協會,在網上銷售鳥籠,遠銷日本以及歐美等地。頂級鳥籠能賣到3000元以上。現在收入提高了,生活變得更好了,小小鳥籠真的為卡拉村編制出了美好的生活。”湯曉春如是說。
“10年前的卡拉村,思想落后,觀念守舊,人們生活十分貧困。”卡拉村村支書王玉和回憶說。經過10年的努力,採取“支部+合作社+農戶”和“支部+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生產鳥籠,使之成為了卡拉村的“金飯碗”。目前,卡拉村共成立鳥籠制作合作社2個,社員達300余戶,農戶年均純收入50335元,佔家庭總收入的93.5%。鳥籠年產量達到10萬隻,光“淘寶網”上銷售點就有6家,年產值約650萬元。現在,卡拉村151戶579人年均收入都在2萬元以上,全部實現脫貧摘冒。
在國務院提出精准扶貧思路后,貴州丹寨縣根據自身優勢和特點跟進的有系統、有章法、有規劃的實踐結果,實行“三精兩准”打造新型滴灌式扶貧模式。“三精”,就是精心配強班子,精心選派干部,精心制定規劃。“兩准”,就是幫扶人員要准,幫扶措施要准。丹寨很多村寨,都通過發展民族文化產業和生態養殖業,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卡拉村脫貧致富是全國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縮影。習近平總書記對於貧困有著深切的感悟,對於處在貧困中的人民有著最深切的感情。老鄉能過上奔小康的幸福生活,是他心底最朴素的中國夢。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促進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的重大舉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