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記者手記:貴州借勢借力借智"摘窮帽"(網絡媒體"走轉改")

2016年01月22日15:27 | 來源:中國台灣網
小字號
原標題:記者手記:貴州借勢借力借智"摘窮帽"(網絡媒體"走轉改")

 記者為六盤水盤縣“噠啦仙谷”裡吉成旭一家拍攝“全家福”(中國台灣網 宣玲玲 攝)

  記者為六盤水盤縣“噠啦仙谷”中吉成旭一家拍攝“全家福”(中國台灣網 宣玲玲 攝)

  中國台灣網1月21日北京訊(記者 宣玲玲) “峰際連天兮,飛鳥不通”、“地無三分平,人無三分地”的貴州一直是全國“脫貧攻堅”的困難戶。近日,參加“脫貧攻堅看貴州”網絡媒體“走轉改”的記者們感受著貴州“拔窮根”,“摘窮帽”的巨大變化。

  2015年,圍繞實現“10個縣、160個鄉鎮減貧摘帽”、“完成780個貧困村整村推進”、“減少貧困人口130萬人”三個核心指標,貴州借勢借力借智,突出重點,創新機制,多措並舉,走出了一條精准扶貧的新路子。

  借勢者智:好政策讓畢節從“比窮”到“脫貧”

  “赫章縣有一萬兩千多戶農民斷糧,少數民族十分困難卻無一人埋怨國家。”看到新華社的報道,1985年6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習仲勛同志作出重要批示:“有這樣好的各族人民,又過著這樣貧困的生活,不僅不埋怨黨和國家,反倒責備自己‘不爭氣’……請省委對這類地區,規定個時限,有個可行措施,有計劃、有步驟地扎扎實實地多做工作,改變這種面貌。”

  多年來,在黨中央及社會各界的關懷下,如今的畢節成為全國唯一一個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為主題的實驗區。畢節市七星關區以“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的“四看法”為基准,找一家貧困戶作為“基准戶”,通過群眾代表大會,進行多種方式的“比窮”,確定當地近23萬貧困人口,再以“一市五金多套餐”的發展措施“脫貧”。

  結合荒坡、荒地較多的實際,畢節市長春堡鎮埡關村養牛基地的多數農戶選擇了“一市五金多套餐”中的“養牛套餐”,由政府貼息3年,每戶貧困戶貸款2.4萬元,購買2-3頭能繁母牛進行喂養,牛打疫苗或病牛死牛還有“產業發展風險兜底基金”來保障。買牛無息貸,病牛不用愁。記者們算了一筆賬,每戶購買能繁母牛2頭,每頭母牛3年可產2頭仔,按每仔8千元計算,光是養牛農戶每3年就能有3萬多元的純收入。

  從1988年到2015年,畢節農村人均純收入從316元增加到6976元,從昔日“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到人民生活水平基本小康,從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到明顯改善,闖出了一條貧困地區科學發展之路。

  借力者強:從一人獨富到娘娘山腳下的“活菩薩”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首個“扶貧日”作出過重要批示,要動員社會力量向貧困宣戰。在六盤水市盤縣普古鄉舍烹村,致富能手陶正學以“造血式”發展代替“輸血”式扶貧,帶領村民變“股民”,被村民譽為“活菩薩”。

  五十有余的陶正學,個子不高,衣著簡朴,看上去和普通村干部沒什麼區別。當得知他見過習近平總書記,是2014年貴州省唯一的個人“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后,記者們立馬來了興致。

  陶正學開過拉貨車、修理廠、冼煤場,外出經商三十余年,回到農村干起了生態農業這一扶貧產業。“我們現在的‘三變’模式在全省推廣,這個模式的發展對農村起到很好的作用,把所有老百姓的利益和企業的利益相結合。”陶正學所說的“三變”模式是這幾天記者們一路採訪頻頻聽到的“土地變股份、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發展模式。在陶正學開發的農業觀光園裡,農民以土地、資本入股,77%的股東是老百姓。他還自掏腰包幫農民入股,“企業賺錢了你還我錢,企業虧本了,借我的錢永遠不用還。”陶正學的承諾激發了農民的熱情,農民變股民,一畝地的收益至少翻了5倍。陶正學以現代農業帶動農民抱團發展,貧困戶大大減少,他所在的舍烹村貧困戶幾乎為零。

  從身價上億到負債累累,從沒人理解到獲得村民支持當上聯村黨委書記,從一人獨富到娘娘山腳下的“活菩薩”,陶正學坦言,當了30年老板,回村做扶貧產業的這3年是他最累的3年,但比做煤老板發大財的時候更舒心更高興。

  借智者王:互聯網讓農產品站上“雲端”

  習近平總書記在指導扶貧工作中多次強調:扶貧必扶智。扶智不僅需要教育科技的支撐,更需要信息化的帶動,如今的貴州正探索著一條“互聯網+扶貧”的路子,讓扶貧站上“雲端”。

  在貴州鄉村,處處可見鼓勵農村發展電商的宣傳語,村民對開網店也躍躍欲試。六盤水市即將建成全國第一個集數據農業、智慧農業、旅游觀光等為一體的網絡菜市場,從根本上解決市場需求、食品安全、農民就業、扶貧致富等問題。

  在貴安新區,星湖雲社區的宋先生向我們介紹了“互聯網+農業”模式未來如何在貴州實現農業信息化:“以后市民購買的農產品通過掃二維碼,就知道這個農產品的生長、加工環境。我們可以通過對消費數據的監控,了解市場需求,指導農業生產。”不僅如此,“智能溫室大棚”的應用讓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也實現了信息化。“這種溫室大棚,可以實時監控棚內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等狀況,可以直接進行澆水、施肥等遠程操控。未來農民依靠的是數據種植而不是經驗種植,我們希望通過農業大戶帶動和企業扶持,真正實現‘智慧’扶貧。”小到農村日新月盛的個人網店,大到網絡菜市場。僅兩年時間,農業信息化在貴州從無到有,從有到優,“雲”在貴州大有可為!

  借勢者智,借力者強,借智者王。創業的“貴漂”來了,“歸巢”的農民多了,留守的兒童少了,記者們深切感受到走在“脫貧攻堅”路上的貴州正慢慢摘掉“人無三分銀”的“窮帽子”。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