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春節排播"婚嫁"紀錄片 "剩女"話題引網絡爭議

央視紀錄頻道計劃在春節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五的黃金時段排播紀錄片《談婚論嫁》,全片5集,每集24分鐘,這在紀錄片裡屬於低成本小制作量級,卻為何被稱為“繼《舌尖上的中國》后,央視重推的開年大作”呢?
《談婚論嫁》在央視播出前先在網上試水,1月18日在騰訊視頻上線,反響猛烈,4小時點擊突破100萬、24小時點擊突破200萬,上映8天后突破1000萬點擊量,而通常人文類紀錄片的網絡點擊量在20萬左右。此外,加拿大、法國、德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電視台都已經購買。顯而易見的理由是,《談婚論嫁》的題材在年輕人中引發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全片5集從剩女、裸婚、閃婚、異地、跨國、網戀等多個角度切入,講述中國2億單身男女的催婚煩惱、北上廣漂族無法承受的裸婚之痛、十年來不斷高漲的離婚率、日漸消失的與子偕老的諾言,記錄80后一代的愛情、婚姻生活故事。這種先網絡后電視的播出方式,也是開央視先河。導演曲楠解釋,這樣安排是基於觀眾心理,單身年輕人在春節前的半個月,催婚焦慮集中爆發,因此網絡先趁勢而出,而電視台播出安排在年后一周,則是為了疏解父母們與子女在婚姻問題上尷尬、隔閡。
第一集“剩女”主題在網上引發話題爭論最多,也最為激烈。片中記錄了三位單身女子的相親過程和她們知音難遇的煩惱,三個女孩子,一個是博士后,一個是女強人,一個是摔跤運動員,她們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大齡剩女,都渴望愛情,渴望婚姻,卻在一次次相親中挫敗。這些故事,如果放在影視劇裡是司空見慣的爛橋段,但看了紀錄片,實話說,觀眾的想法可能會與片中人物自己的想法有明顯偏差,或者說,她們“剩下”的原因一目了然了。比如,出身小鄉村在北京成為女強人的鴻蓮和女博士后孫旸,片中有一段她們的相親過程,實話說,簡直是提審,兩位姑娘不動聲色的強勢。而在相親后的採訪中,她們兩個絲毫不覺得是自己的氣勢嚇住了相親對象,眼中全是男生的錯。鴻蓮希望找到仰望的感覺,她眼中的相親對象“太肉,不像男人”,不能給她安全感﹔孫旸對相親對象一番審問之后,淡淡地表示這個男人駕馭不了自己,隻能說不反感。另一位摔跤運動員余燕,雖不強勢,但她偏執地認為,男人隻有完全接受她過胖的身材,才有機會成為走進婚姻的真愛。而很明顯的是,她的確非常胖,而她的胖不是不可改變的。
“剩女”是社會話題,影視劇、文藝作品中的剩女都是和氏璧,生活中,人們往往非常不解,為什麼各種不缺相貌、能力、學識的女孩子難覓佳婿,最后大都歸結為,男人無能。而《談婚論嫁》這種不帶立場的紀錄片則讓人全面地看到男人、女人兩方,突然醒悟到一點,就是在“剩女”的問題上,我們的結論往往出自女性表達,而男性立場嚴重缺失。因為女人愛表達,愛傾訴,而男人恰恰相反,他們出現在紀錄片裡,竟顯得如此弱勢。失去了溫柔、婉約,趨向強勢、偏執、武斷的女強人,還被女權高漲的社會輿論鼓勵與稱贊,男人們是無奈還是無力發聲?(金力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