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網媒走轉改:7個人的“春運”

魏婧 王夢澤
2016年02月04日09:04 | 來源:中國網
小字號
原標題:網媒走轉改:7個人的“春運”

  2016年1月24日,伴隨著全國“春運”的浩然啟幕,北京通信段小蒜溝通信工區的“春運”也悄然無聲地開始了。普通人眼中的“春運”是火車站內外的摩肩接踵,是車廂上迎來送往的旅客,然而,這些卻並不是“春運”的全部。

  攤開“春運”的全景圖,鐵路通信就像是縱橫排布在地圖上的大川大河,如同后者是維系人類社會長足發展的自然基礎一般,通信則為鐵路運輸安全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在北京通信段小蒜溝通信工區,擔負維護通信設備重任的是工長周鵬和他的6個工友,他們7人組成一支隊伍,常年出沒於隧道、鐵塔、高架橋之間,與光纜、電纜、中繼器(中轉無線信號、便於獲取火車運行信息的通信設備)等設備打著交道,保障著管轄區域內的通信暢通。

  在平均海拔1100米的張家口小蒜溝鎮,冬天裡的風又冷又硬,呼呼的大風一猛子扎進隧道中就再也難以抽離,周鵬和工友們在戶外作業時,時常被這樣的大風“打透”。小蒜溝通信工區位於張集鐵路晉蒙交界處。天高地闊的地界,散發著人跡罕至的荒涼。車間主任姜立新告訴記者,在這裡,“工友們的難處一是工作辛苦,二是生活不便”。但工友們在講述自己所做的工作時,卻一臉平靜,語氣也是稀鬆平常。

  記一次“日常”故障維修

  張集線是北京鐵路局蒙煤外運的主要通道,為提速區段,速度每小時可達160千米,運量較大,運輸繁忙。周鵬告訴記者,前段時間下大雪,有一次,負責鐵路運轉的人員向工區反映,在與機車溝通時,通話斷斷續續,反復確認數次才能明確對方說的是什麼,“機車行駛在區間之內,需要和運轉人員聯系,確認是否可以通過,需要多少速度,如果前邊車速特別慢,后面車的車速不能特別快,運轉必須在確保通行安全的情況下,才能放行。”

  從報備的信息來判斷,大家確定是名為舊堡隧道中的四號中繼器發生了故障。目標確認后,周鵬和另外兩個工友們一刻也沒有耽擱,立即出發,開車向舊堡隧道駛去。周鵬回憶說,“那會兒大雪封山,到了以后車基本進不去隧道入口,我們隻能是背上電池和其它設備,徒步進入隧道。”

  他繼續描述當時的情景,“走到快進洞口的時候,因為雪下得比較厚,快沒過膝蓋,底下就是鐵路運行的軌道,我們從上面下來,比較危險,容易出現滑到的狀況,我們就手拉手,互相攙扶著,一步一步到隧道。找到四號中繼器,發現是因為供電不足而導致的傳輸效率不高,我們把備用電池換上,把設備重新啟動,再重新對設備進行一個全面的檢查,確認良好再撤離。”至此,周鵬的敘述已經結束。

  后來,記者經過追問才得知,在進入隧道的過程中,三個人背負了電池、梯子和檢修設備等,平均每人負重在四十斤左右﹔三個人在隧道裡步行了四公裡,將近兩小時的時間,才到達四號中繼器﹔冬天在隧道裡工作時身上的汗水遇到外面的大風,總會把身體凍透﹔臉上不但需要戴著防毒面具,因為寒冷,外側還要圍上圍脖,最后嘴巴四周的哈氣遇冷會在圍脖上結下冰柱……諸如此類細節在周鵬的初次講述中一次都不曾提及,他的表達總是既簡短又平實,因為這些工作日常他和工友們早已習以為常。

  而當記者跟隨工作人員真正置身於隧道中時,發現那裡還有被他們“忽略”的四周一片漆黑、空間逼仄、以及距離呼嘯而過的機車僅有一米距離的驚險,和那些在加速度中遺落的粉塵與大風攪和在一起的渾濁空氣。

  平淡生活裡的無法割舍

  與這裡的工作相比,周鵬和工友們在小蒜溝的生活是異樣的平淡。用姜立新的話說就是,“遠離城市生活,想買身衣服、想到小飯館吃個飯,不太可能。”

  25歲的大學生汪濤算是小蒜溝通信工區的新鮮血液,他對這裡最初的印象是“偏僻和荒涼”。工作一年半到現在,他說自己學到很多東西,比較充實,說起以后的打算,汪濤笑著說,“以后安家就安在張家口了”。工友們說他多次放棄休息時間參加工區的施工作業,而且從不提任何要求。因為遠在陝西老家的父母很支持汪濤的工作,告誡他“工作來之不易,要珍惜”。今年春節,汪濤打算把22天的探親假都休了,為了這一年一次的回家。

  除了汪濤,剩下6人都是張家口本地人。工長周鵬來自鐵路世家,因此家裡人都能體諒他特殊的工作性質。平日裡,作為工長的他也額外承擔司機的工作,不僅之於工作是這樣,就連工友回家也是他來接送,每次需要一個半小時的行程,因為“附近經過的汽車時間不固定”。周鵬說,“我盡量安排一次一兩個人一起休假,一起送回去,基本都是在張家口市內,但大家都是惦記單位這點活兒,早早就回來了,人越多,每個人分擔的就少點。”

  周鵬也有為家裡著急的時候,有一次孩子病了,脫不開身的他也隻能干著急,最后由父親帶著去的醫院。家人生病了,他們會著急,但輪到自己生病了,卻並不太放在心上。年近六十的老職工付建榮在2012年做過心臟支架手術,術后才10天,他便不顧一路顛簸回到工區盯守施工工程。他說自己閑不住,就喜歡這份工作。

  無論怎樣,對於平均年齡隻有39歲的7個人來說,工區的生活畢竟缺乏樂趣,問及如何派遣內心的孤獨感,周鵬說,“在晚上休息時間和周六周日可以組織些活動,宿舍有健身器材,健健身﹔大家玩會兒扑克牌,聊會兒天兒﹔爬爬山,勞逸結合一下。”

  在這裡,吃飯也是個大問題,買菜要到遠處的鎮子上,因此大伙兒每次從家裡返回工區時,都會備上一些食物,平日裡一起做著吃。冬天的時候還會到附近的老百姓家裡寄存一些土豆和白菜,為了避免壞掉,每次會少量拿回工區一些食用。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