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媒體人談"48字":成風化人凝心聚力 清風正氣得民心

2016年03月02日07:35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成風化人 凝心聚力 清風正氣得民心

  □主持人:本報記者 尹琨

  對話人:《光明日報》語言文字專刊編輯 柴如瑾 《沈陽晚報》常務副總編輯 常玲

  主持人:“成風化人、凝心聚力”強調了新聞輿論要善於做思想工作,激發全社會共同奮進的精神力量。理解好這八個字的意義,才能指導新聞媒體在今后的工作中引導傳播正能量,集聚民心和民意。在這八個字中,“成風化人”四個字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柴如瑾:“成風化人、凝心聚力”兩個四字詞語均為動賓結構,鏗鏘有力,意義深遠。我理解,“成風”,就是樹新風、揚正風,引領社會新風尚,弘揚社會正能量﹔“化人”,則是重申新聞輿論的啟迪、教化的社會功能,是“文以貫道”的時代解讀。“凝心”,是在“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凝聚社會共識,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提供良好的輿論氛圍和強勁有力的精神支撐﹔“聚力”,就是要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征程上,聚合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強大力量。整體來看,這8個字強調新聞輿論工作要善於做人心的工作,要聚人心、暖人心,才能穩人心、得人心。

  常玲:我認為對於媒體“成風化人”四個字的深意還要從歷史的維度、世界的維度、人心的維度來理解。比如,從歷史的維度看,報紙從唐代邸報開始,對於特定歷史時期的政風、社風、民風均有不同程度的濡染作用。

  主持人:這八個字看似簡單,實則對每一個媒體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黨報副刊與地方都市報定位與受眾雖然有所不同,但在貫徹落實這八個字上卻有共同的內涵,那就是錘煉過硬的政治素養和業務素養。

  柴如瑾:“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明確地為我所從事的副刊工作指明了方向。一方面,要有高質量的精品力作來准確傳達黨的方針政策﹔另一方面,要提升報道和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中促進政策的貫徹落實。比如,在語言文字專刊的編輯工作中,就要時刻牢記貫徹國家語言政策,對蓄意破壞語言文字標准化、規范化的文章要有強烈的識別能力,對促進和諧語言生活的稿件要重點處理。

  常玲:總書記的“48字”職責使命,可謂是一枚“定海神針”。媒體應採用更人性、更聰明的方式改進我們的內容生態,用多樣化的手段滿足個性化的差異,而不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仍然採用千篇一律的“標准件”。比如,通過不同年齡、職業、立場的人對同一個熱點事件進行討論、辯論性質的報道,匯集多方不同的意見引發不同讀者的共鳴,起到引導、教化大眾的作用。

  主持人:媒體的新聞報道要想聚人心、暖人心,就要在報道語言、內容、傳播方式上有所創新。用大眾喜聞樂見的語言,更多樣化的傳播方式,反映良好的社會風氣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柴如瑾:老報人趙超構說過:“新聞是報紙的靈魂,副刊是報紙的面孔,報紙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副刊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著報紙文化傳播的功能,體現著媒體的文化特點和個性,反映著社會文化思潮和審美趣味。尤其是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報紙在新聞報道的短平快上已經不具備優勢,專業化、文化性的傳播正在成為很多報紙的發展方向。作為一名黨報副刊的編輯,無論是在版面的策劃、組稿,還是在編輯、審校等各個環節中,都要著力提升報道和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比如說,選題的確定不僅要考慮政策導向,后期的編輯,更要在標題、段落、形式等方面將稿件包裝得引人入勝。

  常玲:新聞輿論要引領社會風氣,就要採用自然而然、潛移默化、涓涓細流的方式。都市報的語言體系通常為大眾所接受,因此要進一步秉持貼近群眾、服務群眾的特性,用人民群眾愛讀的語言,寫人民群眾愛看的故事,宣傳黨的主張,傳遞人民的心聲。以傳播渠道為例,目前我們能想到的有微博、微信、客戶端、H5頁面,未來可能還會有更多渠道。要選擇最適合呈現真善美內容的渠道,不斷創新傳播方式,從而更好地教育人、感化人、影響人,切實發揮好都市報反映民心民意,傳播社會正能量的作用。

  主持人:有人說,這是一個“眼球經濟”的時代,收視率、點擊率成為衡量成敗的標准。這不禁讓人擔憂,那些精彩的報道還有人看嗎?那些感人的故事還有人讀嗎?“成風化人、凝心聚力”離不開更多能夠引領主旋律、展現新風尚的好作品。

  柴如瑾:記者要把好“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的第一道關口,首先就要在報道選題上下功夫,用手中的筆去書寫那些展現傳統美德、體現時代精神的中國精彩故事,用真感情感染人、感化人,用好故事樹新風、揚正氣。此外,正如古語所言:“涉深水者得蛟龍,涉淺水者得魚蝦。”好選題不會憑空而來,是要靠記者扎扎實實走進基層、深入群眾才能挖掘出來的。記者要走進基層,從火熱實踐中汲取更多鮮活思路、創作靈感和寫作語言,不花費一番腳力、眼力、腦力,就寫不出經得起時間檢驗、能沉澱下來的好作品。

  常玲:在這個“眼球經濟”的時代,“數據為王”的特點開始顯現。數據是投放廣告、精准營銷的基礎。在互聯網語境下,一些可能“拼不過”假惡丑的真善美內容,在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媒體渠道閱讀量全部量化的前提下,面臨生存不易的困境。當我們真正想把“清風”吹進社會時,可能會由於數據的缺失而喪失了發言權。這是傳統媒體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