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代表委員熱烈討論媒體融合 從"相加"到"相融"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研究館員盧中南委員現場體驗光明網利用VR虛擬現實技術制作的新聞內容。光明網記者 吳勁珉攝
本期嘉賓:
柳斌杰代表 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
周明偉委員 中國外文局局長
王亞非代表 中國出版協會副理事長、安徽省出版工作者協會主席
隨著新興媒體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傳播格局、輿論環境正發生深刻的變化。據統計,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50.3%。在新的輿論傳播環境中,傳統媒體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
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推動融合發展,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要“促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媒體融合”成為今年的熱詞。為什麼要進行“融合”?怎樣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對此,代表委員們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媒體融合勢在必行
如今,新興媒體改變了傳統的新聞傳播格局和輿論生態。因此,要創新新聞傳播工作,引導輿論新格局,就必須加快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打造新型主流媒體。
柳斌杰代表認為,媒體融合發展是“一個戰略思維,治本之策”。中國現有6.88億網民,手機網民則達到6.2億人,“兩微一端”實現了直接把海量信息送到受眾眼前。要爭取主導權、影響力,必須使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深度融合發展。
“作為我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專業對外傳播機構,中國外文局很早就意識到,越來越多的新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周明偉委員告訴記者,要傳播好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形象,如果不搭上媒體融合發展的這趟“快車”,將直接影響到傳播的效果。
王亞非代表也認為,媒體融合不僅僅是文字與圖像、音頻、視頻的融合,或者說傳統媒體與數字媒體的融合,還可以把媒體與會展、旅游、金融等其他行業進行融合。“借助傳統媒體、數字媒體的優勢,面向讀者開展線下活動,這種媒體融合就不只是傳播工具的變化,而且將改變媒體原有的內容生產和經營方式。”
創新,是“融合”的突破點
“融合”意味著改革,但如果改革不能創新,就相當於“穿新鞋走老路”。
對此,柳斌杰代表提出,推動我國媒體融合發展,關鍵要創新,實現四大突破:
深化體制改革。應找到兩種體制可以融合發展的通道,否則,永遠會在兩條道上跑。
創新運行機制。新媒體是新事物,天生具有追求前沿的內在動力和發展機制。要真融合,必須把握規律、面向實際、再造新機制。
統一法規制度。我國新聞傳播實行分業管理,從出版到互聯網,不同形態有各自獨立的法律規范和管理制度,出台時代不同、對象不同、關注點不同,差異性很大。法度不統一,標准不一致,當然就難有公平競爭的環境。應當制定已知媒體和未來媒體統一適用的傳播法規,依法規范傳播秩序和引導輿論。
轉變思想觀念。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各異、業態多樣的新型主流媒體,用新概念、新范疇、新表達,傳播中國新形象。
王亞非代表則認為,創新還體現在“融合”后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上。“現在媒體融合的贏利能力還不強,贏利模式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文化產業在某種程度上講,有種‘羊毛出在狗身上’的感覺。至於未來,還可以讓媒體與其他行業進行融合,因為融合的產品隻有嫁接到其他領域,才會產生更大市場效益,進而可能產生更持久的發展動力。”
從“加”到“融”路漫漫
盡管融合勢在必行,但現狀並不樂觀。柳斌杰說:“我國媒體融合尚在探索階段,還沒有轉到互聯網思維。所謂融合,也只是在傳統模式‘相加’上擴展。”
柳斌杰表示,目前我國400多家主流報紙都已辦了網站、出了網絡版,超過200家廣播電視台也有了網絡平台、推出了客戶端,但在各自的系統內,這些平台仍然是兩個圈子。有些“相加”后的主流媒體,沒有融入新媒體的優勢和特點。這就說明“融”的階段任務還相當艱巨,擴大主流陣地並非易事。
周明偉委員認為,發展融媒體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的大趨勢,但他認為發展融媒體不是生硬的“做加法”。“媒體融合,不是給一段文字配上一個畫面、一段音樂,而是以立體、融合的思維,將圖書、報紙、廣播、網絡等各種表現方式融於一體,使得單一、平面的信息傳播方式變得立體、多元。在融媒體傳播過程中,讀者不僅是接受體,而且是互動體、傳播體”。
中國外文局在2015年成立了融媒體中心,專門從事移動化、社交化、可視化的新媒體產品的生產和傳播。“融媒體中心承擔的全球新聞時事評論產品《中國三分鐘》,以視頻為切入點,融入文字、圖像等形式,第一時間、第一現場聚焦國際、國內熱點事件,回應關切、表達觀點。雖然隻有三分鐘,但信息量大,絕非‘快餐’或‘碎片’。通過這一產品,參與重大國際問題的討論,發出我們的聲音。”周明偉委員說,未來將不斷拓展“融”的深度,充分利用新技術創造的條件,逐步打造若干個知名的融媒體產品。 (本報記者 杜羽 李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