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浙江传媒学院:全媒中心推进 校园媒体融合

2021年01月26日13:34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浙江传媒学院:全媒中心推进 校园媒体融合

高校校园媒体是高校进行新闻宣传报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优秀新闻人才的重要平台。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媒体融合顺应了全媒体时代我国传媒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乃大势所趋。

浙江传媒学院自2016年11月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全媒体中心后,集新闻宣传、媒体运营、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于一体,大力推进学校校园媒体融合的创新与实践,对高校校园媒体融合进行全方位探索与尝试,充分发挥出优化传播、强化实训、提升服务、融合展示的作用。

“全”:着力打造旗舰新媒体

要适应全媒体的快速发展,应对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新挑战,首先要在“全”字上做文章,通过多个校园媒体的整合,逐步实现全媒体的无缝对接、灵魂交汇与同频共振。2016年浙江传媒学院成立全媒体中心时,首先把实验电视台、未来之星电台、浙江传媒学院网、《浙江传媒学院报》等8个媒体整合到一起,之后又推出了今日头条、官方抖音,使媒体的数量增加到10家。正是通过这些新旧媒体的不断融合,逐步打造出具有学校特色的媒体新旗舰——未来之声,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进一步壮大了学校主流舆论阵地,形成了强大舆论磁场,提高了舆论引导能力,增强了校内外传播话语权。

“融”:着力形成有机整体

媒体融合,关键要在“融”字上做文章。浙江传媒学院全媒体中心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对各媒体工作人员的培训,并到《人民日报》、浙江大学等媒体一线、兄弟院校学习调研,投入500多万元建立400平方米的媒资生产中心、400平方米的浙传云平台等高端实验场所,把所有媒体整合到一起,实现内容生产、渠道发布、内外管理上的一体化;坚持内容为王,充分运用图文声频等多媒体手段,立体化展示议程,全力打造融合产品。此外,还打造“浙传阅读”文化品牌,积极营造融合的文化氛围,使所拥有的媒体工作者不断涵养心灵、提升境界,彰显文化的育人能力,真正打造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新”:着力推进深度融合

创新是新闻传播的动力之源、活力之源,媒体融合必须注重创新。近几年来,浙江传媒学院全媒体中心主要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创新传播机制,按照融媒体生产规律和传播规律,全面推进媒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了影响媒体融合的藩篱,逐步形成管理扁平化、功能集中化、产品全媒化的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各媒体的融合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创新传播内容,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与手段,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作了系列广播剧和思政微课等大量音视频作品,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三是创新传播载体,建立“中央信息厨房”,努力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目的。四是创新传播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积极融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元素,精心打造了《浙小传》等众多融媒体产品与品牌,全天候、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展示传播内容。

“移”:着力掌握传播制高点

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媒体进入了加速发展新阶段,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抢占移动媒体的制高点已成为高校校园媒体发展的重中之重。浙江传媒学院全媒体中心充分发挥传媒学科专业优势,集中所有人员、资源精心打造官方微信,在官微推出众多图文音视频产品,进一步做大做强官方微信,使官微成为彰显媒体融合的“拳头产品”、展示学校美好形象的优质平台。

“聚”:着力增强融合实效

要凝聚民心,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通过建立集“聚”平台,整合众多媒体,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流程再造,不断取得传播效益的最大化;汇“聚”传播队伍,整合、融合新闻工作队伍,着力打造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专家型、全媒型新闻工作者,不断提高内外传播的能力与水平;凝“聚”师生心力,通过深度融合,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贯穿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始终,真正实现以正确舆论引导人、引领人、塑造人、鼓舞人,从而更好地凝聚起广大师生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叶蒙荻 杨圣琼 方宁)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