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3》破4億被質疑“買票房” 電影局表態嚴查

上映60小時,票房破4億元,《葉問3》引來各方對其“買票房”的質疑。日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重申,在全國開展電影市場專項治理工作期間,個別影片、部分影院在某個時間節點上出現了虛假排場及注水票房現象,明文表示“對採用違規手段獲取的票房,全國電影票務綜合信息系統及各票務平台將不予統計,不予承認,對已經計入平台的票房數據將予以剔除﹔參與該行為的制片方、發行方、票務方、院線及影院立即停止不正當營銷行為,並將視其情節輕重,依法依規予以處理”。對此,《葉問3》片方未予回應。
被質疑“買票房”
截至昨日凌晨,《葉問3》 上映三天后的累積票房已達到4.8億,向國產片票房冠軍《美人魚》發起挑戰。然而,不斷有媒體、自媒體質疑片方“買票房”,將售票“從左手轉到右手”。公眾號“電影票房”貼出一張中影國際影城(光谷天河店)的實時售票圖,圖中顯示,該影城在半夜0:56分開始,每隔10分鐘排映一場《葉問3》,票價竟高達203元。對此,“電影票房”呼吁廣大網友自行去各大售票網站存圖取証上報給有關部門。質疑一出,有更多網友也上傳截圖,更多的問題被發現:在全國各地有多家影院在非正常時間(早場、午夜場)瘋狂排映《葉問3》﹔一些影城排映《葉問3》的場次甚至連售出的位置都一模一樣﹔平時票房很低的影院在放映《葉問3》時票房陡然升高﹔ 更有網友晒出手寫票,票上可見網友買票看的是《瘋狂動物城》,出的票卻是《葉問3》。
金融運作受關注
同時,《葉問3》 在正式公映前傳出票房十億元保底、內地票房收益提前被注入香港股市等消息,所以不少輿論將這個高保底歸於票房造假的動因之一,並將目光轉向《葉問3》 背后的依賴於高票房的資本運作。據悉,該片投資方快鹿集團有深厚的金融背景。據媒體披露,影片上映前,快鹿集團便將票房作為資產証券化,以票房收益的預期從旗下P2P、眾籌平台等渠道籌集了大量資金。快鹿旗下的兩家上市公司神開股份和十方控股均以基金認購了《葉問3》的部分票房收益權,而施建祥本人就是十方控股的新任董事局主席,此舉相當於左手倒右手,但股價會因票房產生波動。對此,有金融專家表示,像《葉問3》這樣用P2P、基金和理財圈錢買票房風險極大,如果收益達不到預期,可能會引發資金鏈斷裂。而在今天,想用一部電影的票房港股做市已經不太行得通,例如就算《美人魚》那樣創造歷史的票房成績,對出品方之一光線傳媒的股價拉動力也比較有限。
與此同時,有電影評論者則認為,盡管《葉問3》在金融資本層面存在種種疑點,但就作品本身來看,它仍然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動作商業片,不應該因為投資方或發行方的失職而否定其藝術價值。
電影局表態嚴查
針對質疑,《葉問3》片方曾回應稱,這是有人在故意黑《葉問3》:“十分鐘一場的排片!203元/張的票價!你信嗎?要黑《葉問3》請黑得更專業些吧!”不過,宣傳方很快撤回了這一回應,稱稍后會有正式聲明發出。截至記者發稿,片方的正式聲明沒有發出。
被點名的中影國際影城(光谷天河店)也適時出面,否認影院與片方有坊間流傳的購票協議,其負責人稱:“影城隻有達到排片率時才能享受第三方補貼活動,為爭取到第三方補貼我個人採取了增開無效場的方式,給大家造成困擾我感到十分內疚。另外聲明:本影城未與《葉問3》片方簽訂任何直接購買影票協議!”而中影影院投資公司也定義該影城的行為是“擅自”。
這兩天,多家媒體針對《葉問3》的報道發酵。6日下午,電影局專門召開會議,就電影市場專項治理嚴正表明態度,責令相關制片方、發行方、票務方、院線及影院立即停止不正當營銷行為,並將視其情節輕重,依法依規予以處理。業內人士轉發截圖,顯示6日晚,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張宏森在朋友圈轉發了電影局的相關表態,並評論道:“電影發展局面來之不易,必須加倍珍惜。”(記者 彭 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