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那些“上會”記者的幾件小事
人民網北京3月12日電 (記者趙敬菡)“上會”兩年,除了那些國家大事,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來自媒體圈的小事。
夫妻檔,忙兩會
今年一起跑政協的要聞部記者李婧,已經是個多年“上會”的老記者。記得一次跟她採訪完,准備回報社的路上,她跟母親打電話:“幼兒園讓交錢,我們倆都在會上,要不您幫我去?”原來,她家2歲多的女兒正要報名上幼兒園,需要這兩天辦手續,而她自己要跑“兩會”,她丈夫是一名警察,也要忙“兩會”,兩口子忙起來自顧不暇,孩子隻能拜托家中長輩照料。問起為什麼還要報名“上會”,在后方編輯不會更輕鬆一些嗎?她的回答是,后方有后方的特點,統籌兼顧、判斷輕重、緊扣熱點,一點也不比前方記者輕鬆,自己一貫外採,對於採寫更駕輕就熟,不如發揮所長,提高效率。
我調侃她:“要說兩會的幕后故事,你們夫妻倆都算典型了。”她笑笑說,什麼啊,比我們忙的人多了。
“大象”直播跑會經歷
無線事業部同事項劼,今年是第一次“上會”。初次體驗,綽號“大象”的他干脆在朋友圈直播了他的跑會記錄。開始時是“對未知的不熟悉的事物心理還是很忐忑、有些畏懼的。”第一次新聞發布會后感慨:“新技能get!經驗值提升!照片因網絡傳輸出了問題,但搶拍+換卡+傳輸+電腦組合技能增加。”也有大會開幕時、在茫茫人海中尋找採訪對象的無力:“進場前真是臉盲界的墳墓”。
跑會第七天,“還有七天,還有好多可以提高的吧,還可以再虐一點點,但不能太多。”在原部門擔任管理工作的他,跑會期間仍兼顧著部門內部的一些事務,自己忙翻天,還不忘體諒他人:“編輯們一定是更辛苦的”。
這兩天,大象漸入佳境。也不時分享跑會的樂趣:“今天採訪的老太太超級親切超級和藹!還聊了好多當年知青的故事,結束訪問還給我發表情包!我都沒有的誒!”
初次上會的他,出稿慢,總要比別人多花時間。即使如此,他還是不忘幫助別人。在得知我們小組其他同事的視頻採訪任務未完成時,主動請纓多採訪了幾位委員,補上了缺口,保障了報道的順利推進。
求同存異一起報道
除了同單位的同事,不同媒體之間的合作也讓我印象深刻。中國組織人事報的記者劉雲,建立了一個微信群,每天征集“兩會”日程,再匯總到一起發通知。“明天日程:上午9時 安徽、四川、廣西團開放,安徽在大會堂,其他在住地。10時,外長王毅發布會,在梅地亞二樓。15時,衛計委全面二孩發布會,梅地亞二樓。”她的熱心服務是免費的,卻贏得了同行們的稱贊。婦女節那天,群裡下起了“紅包雨”,紛紛投向“群秘”劉雲。
同是人民日報社屬媒體,健康時報社的編輯部主任井超今年也跑政協,跟我一樣是醫衛。同樣是從東四環跑向西五環外,井超總是不忘帶著我一起出發,特別是當我背著電腦、相機時,總能感受到有車的好處。有時,我還“蹭”她約來的嘉賓,採訪自己關注的領域。我們還交流了各位的採訪心得,哪位委員談醫養結合,哪位委員對號販子更有發言權,哪位委員提出了解決兒科難的建設性意見……互換思想,讓各自的報道更加飽滿。
在有的界別小組討論會上,委員沒有桌簽,發言時也沒有自我介紹,不少記者都迷茫“這位是誰啊?”拿著相機的我就跑上前去,拉長焦,對著委員的胸牌拍照,回來告訴其他記者,是某某。大家恍然大悟,各自記錄。這種默契還有很多,有時錄音到一半,一個記者對著錄音筆念一個名字“張XX”,旁邊的記者也會明白,這是正在發言的人的名字。大家會心一笑,繼續忙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