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著我》本周登陸央視黃金檔 苦難背后亦有甘味

本周日晚,《等著我》在CCTV1黃金檔開始常規節目外的11期季播,成為同期娛樂節目強力的競爭對手。去年季播時,它的平均收視率突破2%,是CCTV1四年來同時段最高收視,在全年季播綜藝排行榜上,僅低於《中國好聲音》和《奔跑吧,兄弟》。但是,《等著我》被認定收視群以中老年為主,悲情風格,最初廣告招商並不順利,同是制作真人秀節目,《等著我》編導們的收入與同行相比也頗為寒酸。甚至,收視率高被曲解為“消費苦難”。
上電視不因為“夠慘”
“它的微博指數,周二播時永遠第一,在一黃播時,經常上微博熱搜榜,有兩次排到第一。央視網上的最熱節目,基本上都排在第一。”制片人楊新剛力証,如果沒有年輕人的關注,不會有這麼好的網絡數據。編導涂穎已經習慣了被朋友質疑,“他們都問我,你們節目是演的吧,假的吧,花錢買的?”但父母一輩卻不會有此疑問,編導李晗告訴記者:“過年回家,媽媽的朋友聽說我在做這個節目,說你女兒好棒呀,我每期都看!”
如果不是自己親身接觸,誰敢想象,會有這麼多苦難的人生?年輕人的質疑其實是不願意相信,沒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但楊新剛對記者說:“多看兩期,不會讓人感到壓抑的,更多的是希望。”他有兩個理由:“我們已經幫了五千多人,但一年的節目算下來隻播150個故事,能上節目的是極少數。為什麼要選擇這些人上?不是比誰更苦,而是找故事性、代表性強的,因為我把這個節目看成一個大廣告。另外,有些苦難,都是過去二三十年前發生的事情,今天是一個圓夢的過程。” 有時候,志願者問楊新剛,為什麼不多播出幾個沒找到的,不是對他們幫助更大嗎?楊新剛說:“這是大愛和小愛的關系,如果電視上播的大多數都是找到的,觀眾主觀感覺是,都找到了,我也有希望了。如果好多都沒找到,觀眾會覺得,這個平台的成功率也不是很高嘛。”
涂穎認為,《等著我》還有教科書的意義,讓人警醒。聽過那麼多被拐孩子的經歷,她會經常提醒家人帶孩子出門千萬別分神,碰到有人問路,一定要牽緊孩子。涂穎說:“很多苦難在生活中重復發生,完全可以避免。電視上隻播四五個類似案例,但下面是成千上萬的,做一本防患於未然的教科書,也是這個欄目的意義。”
苦難的背后亦有甘味
楊新剛坦言,剛做節目時被扑面而來的苦難震撼了,很多編導也都深感抑郁,人生怎麼這麼苦呢?但漸漸,讓他們平復過來,更為感動的是,很多人並沒有被苦難打倒,苦難帶來的不是絕望,反而是善良。“我們開始意識到,真正震撼我們的不是苦難,是人在苦難中所顯現出的真實的善良、可愛和堅忍。那我們為什麼不宣揚這一面呢?”楊新剛告訴記者:“現在沒有在苦難的故事裡看到人性的光輝,我們是不做的,再苦也不做,我覺得這些對觀眾來說是黑暗的。哪怕我們費盡千辛萬苦幫他們找到了家人。”
作為節目編導,涂穎曾經認為“苦難”可以帶來收視率。后來,她一次次地被人心的善良打動的時候,收視率已經不重要了,她說:“現在就想通過這個平台把真善美宣揚出去。一個人經歷了很多苦難,選擇的不是報復社會,不是怨恨,還覺得施比受開心,這是最感動的。我不想讓觀眾跟著我們哭,更希望他們看到有希望,有溫暖。”
涂穎做過一期節目,28歲的小伙子包叔森來找媽媽和妹妹(上圖)。他3歲被拐,9歲時與他相依為命的養父患上癌症臥床不起。一次意外,包叔森從19樓掉下來摔在了防護網上,下落的一剎那,他想到的是養父怎麼辦,媽媽妹妹還沒找到。長大后包叔森一邊打工一邊流浪尋親,在艱難的境況下遇到了妻子,可婚后初為人父的喜悅卻因早產變成了悲劇。一對雙胞胎兒子生下來就生命垂危,一個活了12天,一個活了18天。孩子去世后,包叔森在身負十幾萬債務的情況下,把人們為孩子捐助的15萬元留給了醫院,期望可以再幫助其他有困難的孩子,此外,醫院提出遺體捐獻,他也同意了。
涂穎告訴記者,包叔森從來沒讀過書,但面對苦難中,他身上堅忍、堅強的人性光輝令自己畢生難忘。“孩子去世后,他努力打工,開了一間恩德理發店,因為他曾給兩個兒子起名記恩記德,老人、孩子來剪發他都不收錢。”涂穎說到這兒,眼眶就紅了,“我原來是個作女,出門吃飯餐桌有一點不干淨都要責怪服務員,可現在,我的心態變寬闊了。一個個像包叔森這樣的人讓我深感,人的善心是金錢和物質無法替代的。”(金力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