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紀錄片的春天花如何開? 全媒體傳播是必然趨勢

2016年04月06日10:40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紀錄片的春天,花如何開?

前不久,一部講述甘肅蘭州城市發展史的紀錄片《金城蘭州》熱播,引起了各方熱議。

3月24日,為表彰獎勵優秀國產紀錄片作品、人才及制作、播出機構,加快推動中國紀錄片產業繁榮發展,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了開展“2015年度優秀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扶持項目評審工作”的通知。

2016春季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的“紀錄片業務論壇”上,眾多業內人士一致認為,伴隨著頻出的利好政策和多元化發展趨勢,中國紀錄片市場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

完整產業鏈條亟待形成

“奔向春天的腳步越來越近了,但春天還沒有到來。”鳳凰網副總編輯、鳳凰視頻總編輯張劍鋒認為,目前中國紀錄片產量堪稱巨大,但是宣傳的功能承載過多。“真正有文化影響力和產業價值的數量非常不足,現象級的精品依然偏少,具有本土特色的紀錄片IP(知識產權)依然缺乏。”在張劍鋒看來,紀錄片的春天,應該是創作百花齊放、精品不斷涌現的一個時代﹔也應該是紀錄片傳播平台極大地融合,傳播能量獲得極大釋放的時代﹔更應該是紀錄片產業化不斷升級、生態圈健康循環的時代。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金城蘭州》等優秀紀錄片熱播,可以看出中國紀錄片由事業轉向產業發展過程中,作品質量明顯提高,在得到觀眾好評的同時也得到了較好的市場效益。論壇上,大家一致認為,在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的當下,中國紀錄片產業也逐漸開始發力。尤其是在大眾傳播逐漸走向小眾和專業化的進程中,紀錄片的市場價值逐漸凸顯。而紀錄片在市場化做大做強過程中離不開產業鏈各個環節的重新構建,如何在未來的競爭中不斷獲得發展壯大,需要盤活產業鏈中制作、播出、銷售等各個環節,建構完整的產業鏈。

張劍鋒認為,現在“輕傳播、欠經營、缺生態”的問題依然很嚴重,新媒體領域的探索和拓展還遠遠不夠,市場營銷和交易的機制還亟待規范。“在這樣的情況下,單靠理想和情懷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重新回歸創作的源頭、傳播的規律和經營的目標,盡可能少一些落寞的背影,多一些閃亮的英雄。”張劍鋒說,要盡可能地把單純的藝術作品變成產品或者商品,把這個行業變成一個產業,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推動中間各個環節的發展,尤其是傳播和經營環節。“要在‘互聯網+’的語境下更加注重全媒體和互動化的傳播,不斷探索互聯網沖擊和裂變之下紀錄片新的商業模式,探索紀錄片產業延伸的各種可能性。”

北京新紀實傳媒總經理曹征認為,紀錄片的春天在於全產業結合上,資金量能夠涵蓋所有的市場,例如房地產、互聯網、旅游等行業,他們有太多紀實產業方面的資源整合需求。

全媒體傳播是必然趨勢

“好的紀錄片總是要紀錄時代的變遷和發展、文化的傳承和嬗變。”“優秀的城市紀錄片會為城市帶來重大的機遇,對城市形象及其展示甚至對地方經濟的帶動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這是文化軟實力具有的獨特魅力和力量。”

2月17日,由蘭州市西固區委、西固區人民政府投資,委托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進行拍攝制作的《金城蘭州》紀錄片第一集在鳳凰視頻首播,第二天在央視播出,這種“網絡首播、電視接力”的傳播方式,打破了網絡跟播的局面,讓《金城蘭州》達到了最佳傳播效果,開辟了“地方紀錄片”全媒體傳播在收視史上的新局面。張劍鋒稱之為開創了網絡首播、電視接力、多輪推廣的梯次傳播模式。“這個傳播模式反響是:在網絡、電視、微博、微信等多個平台上,引爆了不同的傳播波峰,我們稱之為波峰的傳遞和疊加。”

“我們的探索是成功的。”對於《金城蘭州》引起的反響,蘭州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朱建軍表示,國內紀錄片行業一直以來都存在著重創作、輕傳播,也就是輕營銷或者無營銷的瓶頸,制約因素很多,傳統的紀錄片傳播平台十分有限。“伴隨著網絡的普及以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紀錄片迎來了難得的傳播機遇,借助全媒體優勢,在紀錄片創作、開拍、播出各個階段都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加以宣傳推廣,形成傳統電視媒體與新媒體一體式聯合傳播的強大合力。”

有數據顯示,中國互聯網用戶已達到6.9億,其中移動用戶規模突破90%。“這麼大的一個傳播范圍,對紀錄片來說,預示著我們的陣地正在發生巨大的遷移,而這個遷移是不受任何人的意志阻擋的。”張劍鋒認為,紀錄片和新媒體的聯姻才剛剛開始。“互聯網+”預示著無限的可能性。“讓紀錄片能擺脫過去相對靜態、封閉的一個傳播閉環,能夠真正插上騰飛的翅膀,能夠讓好的紀錄片作品打破這種酒香還怕巷子深的怪圈,重新鋪就一條光明大道,讓我們的紀錄片、優秀的紀錄片在全媒體環境下能夠實現最大規模的傳播。”張劍鋒說,希望能夠形成商業化橋梁,通過互聯網放大它的價值,形成一個可評估、可跟蹤、可量化的傳播和售賣模型。

“微紀錄”正待全民參與

隨著4G網絡和各種手機設備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年輕受眾在移動端觀看輕鬆短小的微紀錄片,甚至參與拍攝微紀錄片,“微紀錄”正在走近年輕受眾。

2015年鳳凰網做了一年“創紀錄運動”,希望人們能夠把吃個飯都用手機拍一張圖片分享到微信圈裡這種隨手可拍的瞬間變成一種習慣,帶給大家哪怕是瞬間的感動、歡樂,從而使全民參與紀錄片的拍攝,即全民紀錄、人人創客。“這可能才是我們‘微紀錄’時代真正到來,才可能是紀錄片春天的真正前奏。”張劍鋒認為,對中國紀錄片產業來說,現在缺的是這一股股來自於6億多手機用戶參與者的活水,“當這個活水涌動的時候,紀錄片這條大河才能奔騰不息”。

與此同時,一些傳統電視也在做這方面的探索,如上海紀實頻道推出的百集城市文化微紀錄片《上海一百》,每集時長隻有6分鐘,記錄了100段城市文化的細節影像﹔受《舌尖上的中國》的啟發,湖南衛視2014年推出微紀錄片《味道》,每集隻有4分鐘,除了在電視平台播出之外,在視頻網站、微博、微信都在做重點推廣。

在張劍鋒看來,微紀錄片的出現更容易發揮影像資料的長尾效應。“微紀錄片可以延續網民在新媒體上的探討、共鳴、跟進等這些后續的行為,這是新媒體給紀錄片帶來新的變化。”張劍鋒認為,“微紀錄”背后是眾多的用戶和用戶行為,還有其觀看軌跡。“這些大數據和用戶行為的收集與研究現在還遠遠不夠,我們需要更精准的剖析和梳理,重新發現並實現它們的商業價值,拓展紀錄片產業的邊界,同時細分市場,讓電視的歸電視、網絡的歸網絡、院線的歸院線,相互之間又通過不同形態的內容形成梯次傳播。”(記者 王坤寧 李婧璇)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